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量”化耕地 护好“粮袋”

——舒城县百神庙镇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工作侧记本报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洪学波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9月0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制图 李娟
  眼下,天气晴热少雨,对于舒城县百神庙镇舒合村种粮大户陆启则而言,与往年起早贪黑为农业生产用水而发愁相比,今年的他泰然处之。得益于该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陆启则承包的400多亩田地结束了“靠天收”的不稳定,迎来项目建设排涝抗旱的“风调雨顺”。近年来,百神庙镇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通过新增耕地、兴修水利设施、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机插秧等综合保护措施,不断扩大耕地数量、持续优化耕地质量、全力提升耕地产量,“三位一体”切实扛牢耕地保护属地责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树牢“红线”意识,不断扩大耕地数量
  如何让耕地保护成为镇村干部群众的共识,确保耕地保护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百神庙镇先后出台多项耕地保护实施细则,不断织密制度之“网”。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机制,与辖区18个村委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成立村级日常巡查小组,设立岗责金,划分责任区,明确村委负责人、包片村干、网格员日常巡查监管职责。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制止、严查处、严整改”,实现耕地保护全覆盖、无死角,确保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遏制了辖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趋势。
  在严格落实耕地管控性保护的同时,百神庙镇还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镇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做到“补足补优”,不断扩大耕地数量。“我们对全镇土地使用现状进行细致摸底,研究制定土地开发复垦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新增耕地、耕地恢复等专项行动,不断提升耕地保护水平。”百神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新保说,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500多亩,实现新增耕地350余亩,垦殖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1%。
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改善耕地质量
  站在百神庙镇舒平村清水河防汛大堤上,放眼眺望,风吹稻谷千层浪,颗粒饱满的水稻,散发着醉人的稻花香。然而,曾经的清水河却洪水横流,农田遭殃,群众苦不堪言。
  2021年,百神庙镇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对辖区清水河段进行升级改造,为昔日的“灾河”筑起一道“安澜”保障。“项目总投资3840万元,修建堤顶防汛道路3.53千米,新建泵站3座,重建及新建桥梁4座,我们还对沿线河流进行堤防加固、堤身防渗处理修缮施工。”镇党委书记曾胜勇说:“此举可以有效提升沿线村(居)的防汛抗旱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带动村民增收。”
  近年来,百神庙镇深入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先后组织实施杭埠河综合治理工程、清水河治理工程,修建中大型排涝站3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9500多亩,有效保障耕地产出能力、稳产性能,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效。
优化“服务”举措,全力提升耕地产量
  “水稻在抽穗扬花灌浆期对水的需求量很大,也是对水较为敏感的时期。应该在这一时期采取浅水灌溉,一般保持水层在3至5公分,并要合理调控土壤中水氧关系,保护根系,在养根保叶的同时,可以提高水稻的结实率。”近日,在百神庙镇杨圩村种植户李宝国承包的稻田里,该镇农综中心主任李明正在查看水稻长势,并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百神庙镇充分发挥农综中心职能优势,建立健全日常实地指导服务制度,实行农技人员参与农业生产技术帮扶机制,强化与上级农业技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及技术人员深入基层,针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常态化农业生产培训,帮助农户掌握农业产业发展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我们着力下好‘先手棋’,谋划打好‘组合拳’,优化服务,在全镇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引导辖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使用机械作业,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帮扶,提高农业发展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徐新保说。截至目前,百神庙镇18个村共计32250亩田地已实行机插秧耕播,占比近80%,预计平均亩产增可收70多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