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往事
皖西日报
作者:黄贤斌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黄贤斌
我父母今年都八十多岁了,都有幸参加了战天斗地的淠史杭工程建设。小时候,常听到父母念叨淠史杭工程,那时懵懂,奇怪且当耳旁风。工作后才知道,这样的经历在他们人生历程中分量太重,念叨是他们对光辉岁月的忆念,是对奋斗时代的赞美,是对成就和精神的致敬。前不久,我回舒城老家仔细聆听了父母的讲述,往事历历在目,脑海中不禁浮想联翩。
我父亲是1966年参加工程建设的,一直干到1972年。工程项目叫“舒庐干渠”,是淠史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说,当时工程组织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县设立指挥部,区设立水利团,公社设立水利营,大队设立水利连,党支部建在连上。由于父亲是高小毕业,有一定的文化,所以他当时在春秋公社水利营担任会计,主要负责财务和后勤供给,空余时间参加劳动。为了争取白天有更多时间参加劳动,父亲经常起早贪黑往返于指挥部和水利营,领取采购生产生活物资。翻山坡、走田埂、过坟丘、走黑路是常有的事。有时候,走夜路时遇到野兽或者手电筒没电了,既害怕又辛苦。
水利营注重抓学习和宣传。冬天六点就起床上操,然后花一个小时开会学习。内容是学语录、学报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目的是以学促干。各工地建设氛围很浓厚,到处是鼓干劲的标语,红旗迎风招展,喇叭欢快歌唱。生活每天是两稀一干,早晚稀饭、中午干饭。晚上一般召开业务会议,梳理工程进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分配新的任务,大家建言献策,集思广益。遇到工程重要部段需要突击时,实行大兵团作战,有突击队、专业队、民工队。突击队以大队为单位组织,由各生产队出三到五人组成,每大队三十人左右,轮流上工地,每轮一般干一个月。他们住农家,打地铺,每户住30人左右。大家自带干粮咸菜,自带铁锹、十字镐、扁担、箩筐等劳动工具和器材。没有自己买、坏了自己修,没有人讲条件,习以为常。
“舒庐干渠”春秋地段多是黄礓土,“黄礓土,似铁块,刨不动,挖不开。”对付它的办法就是用劈土法,劈土法大大提高了工效。为了提高工程进度,各工地土方工程经常开展劳动竞赛,有个人比赛,有团体比赛。其中一位铁姑娘杜克芳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那叫一个巾帼不让须眉,干什么都有好把式,力气大,不会累,许多男同志不是她的对手……
我母亲是1960年参加万佛湖工程建设的,没有赶上1959年春汛期间的大会战。但她记得工程建设的场面依然浩大,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水涨一尺,坝长一丈”等标语非常醒目。高音喇叭播放着《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激昂的歌曲。“小雨大干,大雨小干,不下雨拼命干”的口号人人传诵。母亲说,龙河口水库大坝是“粘土心墙沙壳大坝”,没有水泥、没有钢筋,所以夯实很重要。各种夯实工具的捶打声和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就像交响乐。
母亲听说了许芳华的“刘胡兰战斗连”和“董存瑞战斗连”的英雄事迹,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王梅生的劳模。她说这个人身强力壮,干活很卖力。下大雪的时候,仍然光着膀子用箩筐挑土,并且能健步如飞。遗憾的是,这个人现在无从考证。我想可能那时候遍地英雄,劳模辈出,不足为奇吧。母亲分在女子挑土队,她们也不甘落后,长龙一样的挑土队员穿梭来往,你追我赶,风吹发直,英姿飒爽。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晚上睡觉“滚大单”,也就是二三十人睡在一户人家,地铺当床,地铺连地铺,叫大单。地铺不是凉就是硬,休息不好。但大家都很乐观,有说有笑,从不叫苦叫累。第二天又以饱满的干劲投入紧张的劳动。以苦为乐的火热生活诠释了什么叫做革命理想高于天。
母亲轮休回家后,仍然心念工地,想到工地民工吃不饱,菜不够,就伙同几个小姐妹拣了几桶地木耳,清洗后用盐炒一炒,挑到工地,送给他们吃。看到工友们吃的那么香甜,母亲说她感到很快乐,用如今的话说就是有满满的成就感……
听着父母绘声绘色的讲述,感动、感叹之情油然而生,信念、信心愈发坚定。
淠史杭工程1958年动工兴建,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14年里,皖西儿女以日上工50万人、最高达80万人的壮举,完成了堪称人间奇迹的治水史诗。“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走愁。”“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春色花果香。”如今的灌区,山青水绿,鸟语花香,欣欣向荣。丰碑永铸,精神永存!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中,我们要大力弘扬淠史杭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老区全面振兴发展谱写新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