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笔架山上,星火耀深山

—探访我市境内最早的党组织笔架山农校支部

本报记者 杨秀玲 桑宏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群山环抱的笔架山农校旧址。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编者按
  1920年,石库门弄堂深处,革命的火种在上海初燃;随后,革命星火随着共产党人的足迹遍布全国。1924年之后,六安各地党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今起,本报推出“星火石库门 跃进大别山”系列专题报道,重访我市部分县区最早建立的党的基层组织,回顾我市早期党的组织建设,以及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党建、传承党史、弘扬红色文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及取得的成绩。通过深入挖掘崇高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展现我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团结一心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凝聚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
  一座山,形似笔架;一方田,可当砚台。100年前,挥毫泼墨之间,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便在这深山之中播下星星之火。
  芒种时节,踏着浓浓的绿荫,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走进我市境内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旧址,原来仅存的石制门框和几堵残墙,经过近年来的修复,重建的17间校舍已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小山坡上,正对着脉脉青山,见证着发生在这一方土地上的沧桑巨变。
  “笔架山农校,我们当地人又称笔架山大庙,距今有3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期,伴随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一股崭新的思潮席卷而来。”金寨县汤家汇镇笔架山村老村干易淑才回顾起那段峥嵘岁月。
  以蒋光慈、袁汉铭、詹谷堂为代表的在外工作或求学的金寨籍进步知识分子搭建起桥梁,将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源源不断地传入笔架山农校。
  当时,深山中的笔架山农校,汇聚了一群满怀理想与抱负的热血青年。他们在此激情澎湃地探讨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积极踊跃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山里的笔架山农校,成为商南(当时笔架山农校属商城县南部,简称商南)地区革命思想传播的关键阵地,众多怀揣志向的青年在此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后,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之中。
  “詹谷堂从固始县志成小学来到笔架山农校讲学期间,发展了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等7名‘青年读书会’骨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24年秋,组建了中共笔架山农校小组。不久,党小组扩大为党支部。这里是当时商南地区马克思主义学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笔架山村党支部书记郭德银介绍道。
  詹谷堂和他的学生们不仅成立了读书会,还成立了新文化演剧社、歌咏队,向群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深受群众的拥护。后来,当地积极发展党组织,领导农民协会开展革命斗争。1926年11月前后,商南党组织先后派周维炯、漆德玮等共产党员到武汉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等人成为立夏节起义的领导人及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力量。
  在这股思想的强烈冲击下,笔架山农校的师生们受到深刻的熏染,他们的思想犹如被点燃的熊熊火炬,不断觉醒进步,对未来满怀着全新的思考与憧憬。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5年开办至1929年停办,笔架山农校先后招生10期、毕业7期,发展党员4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后来坚定地踏上革命道路,成为豫皖边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队伍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李梯云、周维炯、漆海峰、漆禹源、李声武、赵瑞祥等参与领导了立夏节起义;周维炯参加了六霍起义;部分党员参与了红11军第32师、33师的创建并担任领导职务,多人担任县团级以上重要干部。
  一座笔架山,一座红色城。汤家汇镇革命遗存遗址众多,现存革命遗存遗址5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
  “今天,我们深情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单单是对革命先辈表达深切的缅怀与崇高的敬意,更重要的是为了从中汲取无尽的力量,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坚定前行。”汤家汇镇党史研究人员廖少庆坚定地说。
  最好的保护是利用。近年来,汤家汇镇修复了完整的苏维埃城,对境内31处濒危的革命遗址进行了抢救维护,对具有家族祠堂和革命遗址“双重”身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专人管理、依法管护”的工作机制。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