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老街·人·物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5月3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吕 跃 摄
  冯文

  金安区毛坦厂镇,是藏在大别山里的千年古镇,有一条600多年历史的明清老街。老街街道用青石条与鹅卵石铺砌,建筑主要为店铺、民宅、戏楼等,保存较为完好。古色古香的老街为东西走向,长约1320多米,街东、街西各有一座闸门(街头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习惯称老街走向为“上街头、下街头"。
  初夏的老街有一种别样的意境和韵味。除了正常做小生意的店铺,做油纸伞的、打铁器的、扎扫帚的店铺尤其吸引人。三三俩俩的游人擦肩而过,使我不由得想起昔日的老街。
  那时的老街热闹非凡,每家商铺都经营着不同的物品,应有尽有,几乎家家既是商铺又是住户。小时候,我曾随外婆多次走在这条铺满鹅卵石的老街上,在毛中读高中的三年,在周末和同学逛老街的书店、商店、照相馆等。回想当初那份亲切、那份温暖,会让人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朴实无华的年少青春岁月……
  非遗传承人董大姐的手工作坊就在这条老街的中段。说起董大姐,我并不陌生。每年清明回毛坦厂祭祖后,我都会到老街上走走逛逛。每每路过董大姐店铺,我就会进去买一些酥饺或其它土特产,记忆中最早我买的酥饺是5毛钱一个,后来一元钱,直至现在的两元钱一个。
  董大姐的手工作坊不算大,只两小间门面,主要以经营酥饺、布鞋和铁锅为主,附带销售一些当地土特产,如土灶锅巴、野生葛根粉、土锅炒制的黑芝麻、东石笋野茶和她腌制的黄泥咸鸭蛋、泡葱头等各色小菜。
  董大姐说,很早之前,她只租了一小间私人门面,随着生意的好转,在乡镇的扶持下,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并走进中央电视台的非遗栏目。之后,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镇政府看董大姐的作坊太小,把旁边的一间公房(不要房租)重新装修,和董大姐原来的门面打通连在一起,拓展成现在的这个手工作坊。董大姐感慨地说,多亏当地政府的帮扶,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好局势。
  列入非遗项目的酥饺,是毛坦厂老街的传统美食。董大姐说这门手艺最早是她从一个远房亲戚那学的。刚开始学着做了100个,结果口感不好,销售很难。董大姐苦思冥想,为什么做得不好吃呢?董大姐就到老街另一家做酥饺的店里求教,免费给她家帮忙,一边学艺。慢慢的,自己再摸索改进,做的酥饺在老街上有了一点名气。
  董大姐做的酥饺从和面、配料、包馅到炸制等,一共有八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酥饺主要以黑芝麻、白糖、果仁、桔饼等为原料,用面皮捏出18道寓意福禄寿喜、财和爱美、吉德贵善、祥瑞熙高等美好祝愿的褶边,经过油炸后,外观金黄,口感香酥甜脆,深受当地居民和往来游客的喜爱。而这十八道褶融入到传统酥饺制作过程中,则是她的独创。
  我们一边听着董大姐聊她的酥饺,一边仔细地打量着作坊。忽地一股香气弥漫整个作坊,原来作坊里一位60多岁的妇人在里屋正翻炒着黑芝麻。灶上,一口很大的铁锅,妇人不停地翻炒;灶下则柴火通红,董大姐乘闲聊空隙,时不时起身去添一两把柴火。
  “芝麻和面粉都需要炒制。芝麻,健脑乌发,健脾养胃,炒熟后能使外壳软化,便于吸收,还增添香气和口感。”董大姐说这也是她不断摸索而得出的经验。捏酥饺的饺皮则是把一半炒熟的小麦粉和另一半生麦粉,按照比例倒水和成面团,才能捏出一道道褶子。
  随着人们对美食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董大姐和我们聊起有关酥饺的新思路。譬如,酥饺是油炸制品,虽然味美,但也不可贪多。于是董大姐想到制作两只装的情侣酥饺、状元酥饺、老人长寿酥饺和小孩抓周酥饺,量少而精。大姐建议,吃酥饺时,最好搭配一杯清新的绿茶,这样既满足了舌尖上的味觉,也不会感觉太油腻。
  董大姐还想把酥饺做成四季不同的味道。春天制作香椿头馅的,夏天黑芝麻馅的,秋天就用苔菜叶做馅,而冬天则是冬花菜馅。当然,这些只是董大姐的新思路,还有待实施。其实,每一次的创新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实践。
  听董大姐说着这些,我发现,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农家大姐,做的事情一点也不普通。她坚毅前行不畏难,注重创新不守旧。除了经营酥饺之外,近年来,她还经常参加省市区镇组织的各种文旅推广活动,推介毛坦厂风景和一些传承的老手艺;组建一支12人的“董大姐爱心团队”,每当端午、中秋和春节这些传统节日,她都带领团队成员,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去暖心的粽子、月饼、手工布鞋和水果等。
  董大姐原名董光珊,1964年出生于毛坦厂镇东石笋村。岁月沧桑,但她依旧满脸笑意。这些年一直坚守在老街一隅。无论是刮风下雨、炎炎夏日或数九寒天,董大姐的手工作坊始终准时开店。有一年,老街因为修缮下水道,道路不好走,游客极少,但董大姐依然每天“坐镇”作坊。
  青砖灰瓦红灯笼,木屋老宅石板路。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老街深巷依然古韵犹存,这是一道交融着新旧文明的历史风景线。看着老街老手艺留存下来,留在长长的老街里:有老人坐在堂屋里制作着油纸伞,有人在油锅里煎着酥饺,铁匠铺通红的炉火……
  感受老街,不仅仅是看看老街沧桑和古朴的建筑,更是在聆听不同时空下历史的重叠与变幻。只有当你真正走进去,用手去触摸那人、那物,用心去感受老街的变迁和延伸,才能寻得灵魂最深处的柔软、恬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