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你了解多少?
皖西日报
作者:付海石
新闻 时间:2024年05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偶尔的腹痛、腹泻或许被视为生活的小插曲,但当这些症状频繁造访,影响到日常活动时,背后可能潜藏着一种常见的却又常被忽视的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它如同一道隐形的绳索,悄然缠绕在千百万人的健康之路上。肠易激综合征,它定义为一种功能性的肠道疾病,特征为慢性复发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的明显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与分类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复杂多样,核心特征是腹痛或腹部不适,通常在排便后缓解或与排便习惯改变相关联。腹泻型患者常遭遇水样便、急迫感;便秘型则面临硬结便、排便困难;混合型兼有腹泻与便秘;未定型症状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种。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身心双重负担。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理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微生物群失衡扮演关键角色。心理社会因素,如长期压力、焦虑情绪,通过大脑-肠道轴影响肠道功能,加剧症状。遗传倾向、食物不耐受、某些感染后的肠道功能改变也是重要因素。 从中医理论出发,肠易激综合征与“脾虚”、“肝郁”、“湿阻”等病理状态紧密相关。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气机不畅,进而出现腹胀、便溏等症状。肝气郁结则会影响气机升降,造成腹部气滞疼痛。中医认为,调和脾胃,疏肝理气,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关键所在。 肠易激综合征的生活调理与治疗手段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肠易激综合征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饮食上,患者应当遵循“定时定量、清淡为主”的原则,每日三餐定时进食,每餐食量不宜过大,以免加重肠胃负担。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限制油腻、辛辣及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因为这类食物可能会刺激肠胃,引发症状加剧。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纤维摄入应循序渐进,以免引起胀气等不适反应。 适度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瑜伽和太极作为低强度、高效益的运动形式,通过缓慢而深长的呼吸,结合柔和的动作,能够有效放松身心,减轻由压力引起的肠道紧张,对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状态尤为有益。 良好的睡眠习惯是维护肠道健康的重要保障。固定的作息时间,尽量保证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前可以尝试阅读、听轻音乐等放松活动,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对睡眠质量的干扰。此外,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练习冥想、深呼吸、正念冥思等,能够帮助患者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保持冷静,减少情绪波动对肠道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在治疗策略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案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照护。西医药物治疗快速直接,例如使用抗抑郁药(如SSRI类药物)不仅能够改善抑郁情绪,还能调节肠道功能;镇痛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则能有效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而中医药则从整体观出发,强调阴阳平衡与脏腑功能协调。 针灸: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足三里促进消化吸收,天枢调节肠道功能,关元穴温补肾阳,从而整体调整机体功能,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 推拿按摩:腹部按摩,特别是顺时针方向轻柔地按摩,能够直接作用于腹部肌肉和肠道,促进气体排出,缓解腹胀,改善肠道蠕动,提升治疗的舒适度和有效性。 食疗与茶饮:利用食物本身的药性进行调理,如山楂助消化、降脂,陈皮理气健脾,薏仁除湿利水。简单如山楂陈皮泡水饮用,或是熬煮薏仁粥,都是简便易行的食疗方法,适合长期坚持,以辅助药物治疗,提升生活质量。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患者可以学习到认知行为疗法等技巧,识别并改变那些可能加重症状的消极思维模式,比如避免对症状的过度担忧,从而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在面对肠易激综合征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重获生活的乐趣与活力。 肠易激综合征虽为隐形的健康困扰,但通过科学的认知、合理的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治疗,以及必要的心理支持,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症状,重拾生活的舒适与自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脾胃病科 付海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