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注入发展新动力—我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 黄雪彦 崔璨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4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位于金安经济开发区的应流航空产业园。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创新是一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创新同样是一座城市当仁不让的发展“引擎”。 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挥创新驱动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中的支撑性作用,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围绕“固本、升级、提质、引智、增效”,突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和创新环境建设,推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健全科技创新多元化支持机制,强化与合肥、上海的协同创新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区域创新中心。 固根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走进安徽正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作业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手法娴熟地忙碌着。作为一家专门从事低温谷物循环烘干机、节能型热风炉的研发、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中国粮食烘干机专业制造商,近年来,该公司一直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研发经费均占全年销售收入的7%以上。 先行先试,善作善成。通过与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正阳机械研发出的“5H上下无绞龙”系列烘干机自2015年投入市场后反应良好,持续5年销量全国第一,实现“五连冠”。2023年年产销各类烘干设备突破2100台,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 “公司以研发促发展,现有研发人员40人,其中博士1人、研究生5人,拥有发明专利7项,实用专利24项,19项‘锥形悬浮烘干除杂装置’科技成果。”公司负责人张为法介绍,2024年,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投入2600万元,预计实现产值3.5亿元。 正阳机械仅仅是全市企业创新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26.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1.34%;明天氢能、同科生物、精卓光显等一批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科技领军企业先后涌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66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78家,增速均居全省第1。 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4年春节,安徽中科源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储充机器人,在春运期间大显身手,其灵活高效、安全便捷的智慧充电方式,为大量电动车提供多样化的补能服务,有效解决了充电等待时长、充电慢、充电桩不足等问题,多样化的补能方式也缓解了车主们的续航“焦虑”。而这家公司正是由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所孵化。(下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