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中彰显市场监管担当作为
皖西日报
作者:耿天鸿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耿天鸿
我市农业特色鲜明,拥有名特优新农产品67个;文旅资源富集,拥有3A级以上景区52个;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已有雏形,拥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66户和绿色食品获证生产主体260户、产品600个。这些,就是我市突出的比较优势之所在。为此,我市市场监管部门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担当作为、克难奋进,当好守护者和促进派,以高质效市场监管助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保障和促进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推动六安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坚持标准引领。标准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为此,我们要始终重视标准化,扎实抓好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和标准创新,深入推进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以此来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契合农业大市实际,突出进行涉农标准研制和实施。已发布的六安市地方标准中,大农业类占近2/3;2023年,主导制定了国家标准《霍山石斛人工栽培技术规程》;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六安瓜片茶》。着力争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9年以来,建成或在建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结合文旅大市市情,探索推进旅游民宿规范化建设。组织制定了地方标准《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立足主导产业基础,着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水平。组织制定了地方标准《智慧餐厨示范店建设运营规范》。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标准《塑料袋装大米包装生产线通用技术要求》。 第二,要突出品牌带动。品牌是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为此,我们要大力开展品牌宣传,努力强化品牌意识,扎实搞好品牌创建、保护和运用,以此来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在这方面,我们精心抓好品牌宣传。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认定了148个六安市乡土特色产品品牌,编印成册,予以宣传推广。联合市消保委、商务局、文旅局,组织开展了“首届六安特色伴手礼”评选活动。组织实施了“中国品牌日”活动和品牌故事宣讲活动。大力推进品牌创建。积极开展了商标、地理标志申报注册和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商标有效量72055件;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位居全省第三;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5件,位居全省第一。拥有皖美品牌示范企业32家。还与有关单位联合打造了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六安小龙虾、六安脆桃等区域公共品牌。切实加强品牌保护。实施了商标、地理标志专项整治行动。侵犯霍山石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权案入选安徽省地理标志行政保护典型案例。着重推动品牌运用。帮扶指导了656家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位居全省第一。创新进行了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此项经验得以在全省推广。探索开辟了“用好一件地理标志,打造一个品牌,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四个一”产业发展新路径。有序推进了六安瓜片、霍山石斛、霍山黄牙、舒城小兰花、舒城油茶、舒城童车童床、叶集板材等12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建设。 第三,要推进专利转化。专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激励科技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科技成果赋智,以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全力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来促进六安科技进步和产业层次提升。在这方面,我们加强专利技术供需对接。实施了省专利转化重点城市引领项目。推进了市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纯电动汽车关键部件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加快高价值专利产出。组建了18家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安排了54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高端服务机构合作。促进专利信息分析与产业运行决策共通共融。建立了高端装备特色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专题知识产权数据库。 第四,要强化执法维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依法行政,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优化市场环境。为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综合行政执法,以此来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护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连年开展“双打”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持续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与虚假商业宣传,切实保障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严肃查处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着力营造了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不断加大网络市场监管力度,有效规范了网络交易市场秩序。大力规范价格收费行为,坚决防范和查处了乱涨价、乱收费。扎实推进市场流通领域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彻底惩治了这一领域的顽瘴痼疾。 第五,要严格安全监管。安全工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影响一切,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狠抓“三品一特”安全监管,重点抓好与我市优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重点工业产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以此来保证守好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底线。在这方面,我们认真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实行了从源头把控、全过程监管、全程可追溯,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协调发展,让消费者买得称心、吃得放心。推动建立“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提质强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严防了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严厉督促使用单位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保障了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非公路用旅游观光车辆、电梯、锅炉等文化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第六,要助力集群发展。我市是中药材资源大市,霍山、金寨两县有“西山药库”之别称。全市山林面积较大,有1089万亩。中药材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有药用植物资源1866种、道地药材10余种。中药材资源医药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高”。已种植中药材20多万亩,产量约21万吨,产值111亿元。为此,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在履行好药品市场监管主责的同时,主动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着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化,以此来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中医药经济振兴。在这方面,我们精心指导帮扶中药材产业基地创建。已建成28个“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涉及霍山石斛、金寨灵芝、金寨茯苓、断血流、黄精、天麻、白芍等7个中药材品种,参与共建单位54家,涉及品种数和建成基地数均为全省之最。着力引导促进中药材企业标准化。推广运用中药材GAP,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已有7家企业纳入全省中药材GAP示范建设单位,2家企业通过延伸检查,承诺符合GAP。有效助力提升中医药科研水平。已组建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西山药库研究院),建成中药材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第七,要优化服务保障。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优质政务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必要保障。为此,我们要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扎实推进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持续实施“放管服”改革,坚持提供店小二式服务,以此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在这方面,我们创新开展市场经营主体登记注册工作。不断探索了“微创新”,大力推广“掌上办”和“证前指导”,有效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积极实施信用助企行动。推行了信用包容审慎监管。截至2023年底,已为1240户违法违规和纳入“黑名单”的企业进行了主动信用修复。合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市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已为企业争取发放质押融资贷款29.3亿元。 (作者系六安市市场监管局三级调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