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城事·茶舍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流淌在岁月里的歌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任俊

  “大别山下淠史杭,水流千里美名扬。沟通三河水,开渠绕村庄,灌溉万顷田……”当我迎着初夏的朝阳,伫立在摆满荷花盆栽的“荷风细细袭衣香”的淠史杭大桥上,听着哗啦啦的碧波在脚下流淌,眺望着绿意浓浓的大桥两岸,脑海里不禁回响起这首激动人心的旋律。
  大别山下的皖西大地,地处江淮丘陵地带,高的是山,凹的是壑,地形犬牙交错。那里曾是涝时“山水横流,南北合流,上下百里,悉为泽国”,旱时“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担水千文,斗米千串”的地方。人们常说“涝时一条线,旱时一大片”;“命水不见面,废水冲破田”。自古以来,一直是三年两头旱,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
  因此“晒死鸡”“死人堰”“砸蛋场”“砸锅店”“晒网滩”“痨病套”“荒十八”“瘦十石”等这些奇特的村庄名字被一代代的老人呼唤。老人们还会哼“天上乌云乱翻翻,民国三年大水淹;冲走房屋和财产,背井离乡去讨饭;卖掉多少儿和女,死了多少小心肝。”无限的悲声里,多少苦涩滋味涌上听者心头,令人唏嘘旧社会里的农民,在旱涝自然灾害的任意摆布和无情蹂躏中,肩上的重担和身心的苦难多么沉重。
  1958年时六安专区下辖8个县,总面积17000多平方公里,近600万的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0﹪以上。耕地面积有1200万亩,粮食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亩产仅为100多公斤,水旱灾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深深抑制了广大农民安居乐业自给自足向往幸福富足生活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自然灾害,兴修水利——兴修淠史杭工程就不得不是一种民心所向,一种大势所趋。毛主席曾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和历史创造更多的事业。”于是,这一宏伟的人工灌区工程在人民群众的翘首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同年的8月19日,时任六安行署专员的赵子厚开挖了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从此开始了兴建伟大的淠史杭工程。一锹挖出了一片沃土,一锹挖出了新山河,一锹挖出了千万人口的幸福绵长。人们载歌载舞道:“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满河面,流去苦难不回头。”
  淠史杭沟通了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灌排体系沟通了六大水库、三大渠首,灌区总干渠和干渠总长1000多公里,渠系建筑物6万多座,中小型水库1200多座,塘堰21万多座,组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灌区覆盖13个县、市,灌溉面积1100万亩。从此人们歌唱:“有了淠史杭,水稻种上岗。旱涝都不怕,穷乡变富乡。”
  “杭埠河畔好风光,十里荷花百里香;两岸桃花映杨柳,银棉金谷堆满仓。杭埠河畔好风光,千里稻海谷飘香;绿柳重重添春意,幸福泉水源源长。”这是传唱在杭埠河畔的地方民歌,幸福生活在歌声中流淌,美丽的自然风光在歌声中荡漾。可在杭埠河灌区修建之前,一遇大旱,那里便是禾苗枯,树木死,井水干涸,人蓄喉干;遇到大雨,又是庐舍漂没,圩堤冲决,死伤千余。杭埠灌区,65年来,就像一位温润的母亲,贡献着清亮亮的乳汁,无私地哺育着灌区的人民,滋润着灌区人民越来越富足的幸福生活。
  “瓦西水,屋脊高,日日夜夜往北浇。自流灌溉真省劲,荒岗古埂都收稻。从今不怕旱老虎,人们干活劲更高。”石集倒虹吸工程建成以后,人们再也不用过着“三天不下雨,吃水也困难”的靠天吃水的煎熬日子了。“渠上河下巨波交响曲,天南地北无处不丰收。”的人们写了一首广为传唱的民歌:“瓦西干渠长又长,高滩变成鱼米乡。幸福生活靠哪个?毛主席啊共产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所有的困难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都是“细浪”“泥丸”。
  “英雄大别山,红旗处处杨。革命人民志气大,修起了淠史杭。水在山中穿,帆在岭上杨。五大水库连成片,渠道纵横连成网。保丰收,多打粮,人高兴来地换装……”雄壮的歌谣顺着清凌凌的河水流淌,不觉飘入了蓝天碧宇中。再看淠史杭两岸,一排排绿树,一簇簇鲜花,一块块草坪,一座座高楼,与欢畅的河水编织出了一派富饶祥和的岁月静好。
  可回首那个经济极端困难,物质极为匮乏,技术设备特别落后的非常年代,淠史杭建设者们凭着一股精神,一种“淠史杭精神”战胜了无数个困难。这个“淠史杭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协作精神,牺牲自我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这个精神是一首永远的歌,在淠史杭的源头缓缓流来,奔向皖西大地的各个角落,河水不息,精神永驻,一直奔波于岁月的阡陌,绘就着伟大历史和光辉未来的宏伟蓝图。
  “淠史杭精神”和建设者们一样,在岁月的深处,闪耀着历史的光芒。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带来无限希望!建设者们用自己的汗水、鲜血和生命奏响了撼天动地的山河交响曲,用钢钎、铁锤、扁担、箩筐、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的工具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庞大灌溉水系。“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这一“语高而旨深”的古训,道出了朴素却感人肺腑的道理。
  河水在徜徉,歌声在飘荡。歌声中,曾经那激励了上工人数达80万的号子声仍在风中雄浑激荡:姐妹们加把劲啦,嗬哟嗨哟;小硪打起来啦,嗬哟嗨哟;引来新河水呀,嗬哟嗨哟;幸福千万年啦,嗬哟嗨哟。
  歌声中,“淠史杭工程”如时空流转中的一缕春风,从过去蹒跚而来,铿锵地迈向未来;歌声中,“是谁挥动了神刀巨斧,把这高高的山岭拦腰劈开?虽然日晒风吹几度春秋,岗上的斧凿印痕依然存在!”一位喘着粗气,爬上平岗岭头,面对苍苍茫茫的大岭,俯视脚下,高岸深渠,碧波滚滚时发出的惊叹!是谁?到底是谁?“淠史杭工程”刻下一个英雄的名字,他就是“洞室爆破法”的拟定者和实施者冯克山。“轰隆隆!轰隆隆!”一炮成河!渠水绕岗转,渠水穿山流,岭上银河开,幸福随水来!
  身上挎个黄背包,肩头扛根木尺标,手握自制土仪器,双腿尽在渠里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年四季不间断,水利技术数他专!他是谁?他是农民技术员顾孝慈。一条条渠道,沿着他规划的渠线,穿岗越岭,蜿蜒奔流;一座座涵闸、桥梁,按照他规划的蓝图,竣工使用。他本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在党的栽培下,迅速成长为万紫千红中绚烂的一朵,成为一个水利技术员,更是一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经过多少日夜的写、画、改,七孔泄水闸留在了二道河上,灌溉着万亩农田。多少农户喜气洋洋,锣鼓敲响,笑语纷飞。
  头戴蓝色干部帽,身穿褪色蓝制服,敦厚笑容似公仆,机警眼神亮如灯。他就是首创“深挖陡坡劈土法”的刘美三。土硬岗高我们不怕,工具简陋我们不怕,任务艰巨我们不怕,因为有了提高挖土功效50倍的“劈土法”。当此法在刘美三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成功诞生,人们热气沸腾,飞传赞歌:劈土法,真正强,平岗切岭献力量;只要几根大木桩,劈土好比倒山墙。
  我俯瞰脚下的桥,不禁有些神游。我仅仅是在听流水声吗?仅仅是在听流水蜿蜒带来的歌谣吗?不,我听到了多少人曾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故事,我听到了新时代的光明路上的最强音,我听到了党和祖国母亲最火热的心跳和希冀。
  那一刻,我恍惚了。我似回到了三尺讲台,看到了祖国母亲臂弯里那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他们正用炽热的目光渴求一切甘露的营养。我毫不迟疑,将母亲养育我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递出去。我要努力地传承,传承血液里流淌着的母亲的歌谣——那是中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