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皖西日报
作者:王玉齐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玉齐
我所说的这位老师与我仅有七天的师生关系,却成就了我以后对于教学生涯的向往。他就是陈孝怀老师。我私下亲昵地称呼他:老陈。 那年,我作为见习生第一次走进老陈的班级。“小腹便便”、温文尔雅、亲和力十足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一个老师,单单从他人口中去询问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走进他的课堂。我就亲自体验了“陈氏课堂”所赋予的冲击力。 源于感动与震撼,在短短的七天里我写了九篇见习笔记,这事儿没想到后来成了美谈。有一件事儿令我至今无法忘却。我在见习的最后一天上了一堂公开课——《黄河的主人》。起初,我是有点抵触的,即使在很多公开场合历练过,但与这还是无法比拟的。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再到无生磨课,从初步定稿到几经修改,从凌乱到清晰耗费了我很多的心力。后来,还是在老陈的鼓励下上完了那堂课。正是当初的忐忑与不自信成就了我如今的淡定与从容。 与大多数的见习生一样,一旦结束了见习生活,和指导老师的联系自然会渐渐减少。一个午后,我正在看书,突然手机铃声响起,上面显示“导师—陈”,大致内容是参加一个绘本研讨课。当时,欣喜之情无以言表,毕竟能够以学生的身份聆听名师研讨的机会是不多的。我深深记得老陈评课结束时的寄语: “如果你想要两三个小时的幸福,那就去醉酒吧;如果你想要两三年的幸福,那就去结婚吧;如果你想要一辈子的幸福,那就去当老师吧!”说完,掌声雷动。 “老师博学多才,最初的起点,却是来自一次年轻时受到的巨大刺激。”而我经历的这一次刺激也是来自老陈让我当着城关镇那些遥不可及的名师面前发言。当时说了什么,我真记不清了,只记得手拿话筒时的紧张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次登台主持。 记忆的碎片串联起来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线。毕业那年,迎来了我们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生活。我很激动,发短信给老陈:这次实习时间长,我打算跟您多学点东西。 可是得到的回复却是:我能教给你的,你已经学完了。我推荐你到更加优秀的老师班级去。 说实话,起初我是极其不理解的。后来才明白,老陈是想告诉我,语文的天地很宽,教育的天地更宽,需要我们打开视野,接纳“不一样”的精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陈对于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是深远的,我想大概他自己都不知晓吧。真正的引导是不着痕迹,润物无声的。当我一次次走向更大的讲台时,我始终不会忘记初为人师的幸福与感动。 多年后的今天,我深深知道,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如果它生长,它就会慢慢枯萎;如果它流动,它就会慢慢干涸;如果它燃烧,它就会慢慢熄灭。为人师者,我们能做的只是在生长的时候倾吐芳华,在流动的时候不舍昼夜,在燃烧的时候焚尽余辉。 教育,让我在学生的眼中寻找温柔的流水,在前辈的殷殷期盼中,恪守初心,砥砺奋进。在一路芬芳的前行中,我铭记着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教育这条路无论是充满荆棘还是平坦,都应微笑着一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