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专题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研读诗词歌谣 传承伟大精神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胡遵远

  在淠史杭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和相关专业人员创作了一大批有关淠史杭的诗词歌谣。这些诗词歌谣朗朗上口、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当时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战胜困难的巨大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阐释淠史杭工程建设意义的诗词歌谣。历史上,江淮地区就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江淮分水岭像一条长龙,把淮河、长江水系截然分开;似一条恶龙,旱来喷火、水来成灾。民谣唱到:“分水岭,是猛兽,逼得穷人无路走。十年就有九年旱,三天不雨渴死牛”“一年忙到头,浑身累出油,半月不下雨,收个瘪稻头”“晒网滩,高过寿州山,三天不下雨,吃水都困难”“提起死人堰,泪珠连成串,累死无人管,白骨垒堰边”“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饱受灾害之苦的晥西人民十分渴望能够治服这些桀骜不驯的江河!于是,民谣又唱道:“爹也盼,娘也盼,只盼淮河不泛滥,有朝出个大救星,治好淮河万民安”。
  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国人民创伟业。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又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得知这一情况后,毛泽东主席心急如焚,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内做出四次批示,并向全国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共安徽省委、六安地委提出了建设一个集防洪、抗旱、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即后来的淠史杭工程)的设想。
  记录淠史杭工程修建经过的诗词歌谣。它主要是向人们介绍修建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面对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实际,指挥部从每个公社选调2至3名共1500多名知识青年进行学习培训,然后交给专业测量队员带领,分到各个工地、让他们边学边干。他们每天清早出发、傍晚返回,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队员们从不休息。虽然工作十分艰苦,但是他们非常乐观,自编歌谣:“蓝天当被地当床,我为人民来测量,露宿风餐滋味美,引来幸福水流长。”他们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原本需要4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测量定线任务!
  面对建设初期工程没有立项、没有资金支持的困难,广大建设者们勇敢地叫响“没有粮柴从家拿,没有材料自己筹,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技术自己学”的口号;他们坚定不移地说“扁担断了腰不断,钢钎弯了腰不弯;渴了喝井水,饿了紧腰带;给自己挖河,为后代造福,俺不拼命干,谁来拼命干?”工程所需的木材、毛竹等,大多是群众自筹的。各个水利团在工地上先后办起2000多个铁工厂、木工厂和竹工厂,共制造出94种、60多万件工具。据统计,截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时,国家投资2.72亿元,群众(包括社队)投资3.2亿元,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
  面对施工难度大、遇到困难多的实际,广大建设者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刘美三的二营五连在樊通桥切岭工程中遇到了又黏又硬的黄礓土。刘美三决定和战友们以饭碗当土岗、以筷子当锹镐,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深挖陡坡劈土法”,挖土工效提高50倍!人们高兴地说:“劈土法,真正强,省工省时省力量;只要几根大木桩,劈土好比倒山墙。”面对平岗切岭的风化石,冯克山等12名复员军人反复研究发明了“洞室爆破法”,有诗赞道:“千吨炸药一处装,万钧霹雳一洞藏。洞室爆破显神威,一炮成河水上岗。”为了尽快地运走大量土石,人们经过苦苦思索、不断试验,又发明了运土神器——“倒拉器”!人民群众高兴地唱道:“开河英雄智勇全,革新工具乐翻天;河堤少见肩挑土,眼前飞驰百样车;百样巧车齐唱歌,唱得天河落人间。”
  歌颂淠史杭工程建设的诗词歌谣。它主要介绍淠史杭工程修建成功后的巨大作用和显著成效。比如:“古有都江堰,今有淠史杭”“人在河下走,水在天上流”“空中浪涛响,云际白帆飘”“有了淠史杭,水稻种上岗;天旱也不怕,穷乡变富乡”“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走愁。流来幸福满河面,流去苦难不回头”。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郭沫若的这首诗:“排沙析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冈增产万斤粮。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头电发光。汽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
  这些诗词歌谣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非常受群众欢迎,流传广泛、经久不衰,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广泛收集、深入研究,努力让它们在讲好淠史杭的故事、传承好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和特殊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