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赛道 同样出彩
——从金寨技师学院学生在国家级技能大赛夺得大奖中看老区职业教育本报记者 桑宏 汪娟 杨秀玲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图为学生杜思锦正在实训室内认真训练。 本报记者 汪娟 摄
9月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此次赛事上,安徽金寨技师学院收获颇丰,不仅在4个项目上斩获名次,其中一名参赛选手余俊杰还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入围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 安徽金寨职业学校是2012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视察金寨确立的“5+1”帮扶项目之一,2014年8月建成运行,2016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在此基础上成立安徽金寨技师学院。 一边是国家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另一边却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广泛的歧视和偏见,如何改变“重普轻职”的现状,让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需要,该校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发展中摸索前行,逐步探索出一条老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在大赛中磨砺“自信” 国庆前夕,记者在金寨技师学院实训室内,见到了四位获奖归来的学生,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自信。 “初中时爱打游戏、玩电脑,学习成绩不好,所以后来选择进技校。经过三年的学习,这次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以后就业的领域会更广。”17岁的余俊杰,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一边在自己的工位上进行电路板设计,一边略带腼腆地和记者打着招呼。 19岁的杜思锦阳光帅气,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信息网络布线全国第9名的成绩。“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第12名的成绩,今年晋升为高级技师,很开心,参加了两届技能大赛,发现这一届比赛比上届更‘卷’。现在我们正在加紧练习备战下一届技能大赛。下一站在河南郑州,我们相信自己不比任何人差。” 记者了解到,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设置世赛选拔项目和国赛精选项目共计109个,全国36个代表团4045名选手参加比拼。金寨技师学院共派出5名选手代表安徽省参加5个项目的比拼(含4个世赛选拔项目和1个国赛精选项目),最终电子技术(余俊杰)获第五名、制冷与空调(李浩)获第七名、信息网络布线(杜思锦)获第九名、信息网络布线国赛精选(杜方定)获第十四名,以上四个项目也是我市及安徽省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县级职业院校,为何能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在多年来耕耘教学管理一线的金寨技师学院教务处副主任汪炜看来,这是学校秉持“岗课赛证”制度的“厚积薄发”。 “‘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是职业技能大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方面我们通过设置市场亟需的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们能够实现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各级各类赛事引领,让一部分学生从大赛中脱颖而出,实现职业技能上的突破。”汪炜说。 给学生架一把“梯子”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埋下种子,然后静待花开。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选择参赛选手一般要观察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主要是对学生的兴趣、天赋以及意志力等方面作一个综合考量。比如余俊杰,他的自学能力很不错,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杨启健是金寨技师学院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同时也是此次大赛获奖选手余俊杰的教练。谈及带队训练的经验,他坦言,首先要学会“观察”。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当然,想要在大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并非只靠几个“天赋异禀”选手的“突围”,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学校的技能大赛训练梯队建设。一般来说,学生进入学校后,会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较大范围的赛事选拔,通过不断的培训、测试以及“观察”,最终筛选出适合的选手参赛。 “建立大赛训练梯队,一方面是保障赛事‘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一轮轮的训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杨启健说。 有了合适的参赛选手,还需要有相应的训练场地。目前,学院实习实训用房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价值8435.27万元,单位价值1000元以上。可以说,过硬的“硬件设施”和学生们的刻苦钻研是保障大赛屡获佳绩的“双保险。” “在国赛、省赛获奖的学生虽然每年只有几个,但是进入技能大赛训练梯队的学生很多,初级梯队几乎包含所有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梯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选定一个专业,学有一技之长,毕业就业;还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刻苦专研,在各类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专业顶尖;抑或是通过再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让以后有更多的选择。通过技能大赛的梯子,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在学校成长成才。”金寨技师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郑齐鹏说。 通过赛事引领,我们欣喜地看到,金寨技师学院不少学生通过大赛获得了历练和成长。同时,更多的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将来就业道路也会更顺利美好。 “职”享美好生活 “我现在是一名技术员,工作比较轻松,一个月工资7000多元。”20岁的徐金涛是金寨古碑镇人,今年2月初以“实习+就业”的形式进入金寨县嘉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纯水处理车间工作,主要做系统维护、监控、维保等工作。徐金涛告诉记者,“等过几年,按照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机制,自己成为工程师后有能力了,就在金寨县城安家,把父母也接过来。” 像徐金涛一样,不少山区的孩子通过职业教育学到了技术并顺利就业。据统计,金寨技师学院在校生中95%来自山区、库区,其中22%来自脱贫户。办学以来,已毕业七届学生,毕业生共12003人,其中6563人升学深造(应用型本科607人),5423人实现就业,在县内就业占就业人数40%,升学及市内就业率90%以上。 如今,订单班、大师工作室、引企入校、现代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不再简单地送学生到企业实习,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到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度参与。 “职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就业上,我们改变了山区孩子只能走高等教育实现就业的固有思路,也是另一个层面上取得的成绩,正在朝着当初建校时定下的目标前进。” 郑齐鹏表示,金寨技师学院坚持“立足金寨、辐射老区、面向全省”的服务定位,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不断提高办学现代化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为金寨县乃至大别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金寨技师学院十年“突围”,正如《三联生活周刊》在一份关于“好的职业教育”专题中表述的那样,“职业教育没有成为兜底的箩筐,在那里,有价值的时间仍然在发生,给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机会——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好的职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