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专栏·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8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杨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生命线,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基石。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应有之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把握筑牢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举措。
  一、深刻认识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大意义
  第一,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粮食安全既是立足国情的主动选择,也是对冲国际风险的“压舱石”。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按照“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现实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到居安思危,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粮食多寡是战术层面的问题,但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等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统筹处理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历史和现实都一次次证明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永恒真理性,必须始终绷紧“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弦,唯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方能为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两个目标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底线将倒逼政府、企业、生产者等利益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意味着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这将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奠定坚实基础。
  二、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举措
  第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限的耕地资源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基础,要想做到“藏粮于地”就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自然资源和国土规划部门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不断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占补平衡等制度,加强政策监管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藏粮于技”就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增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度,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举国体制破解种源、农业机械等“卡脖子”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
  第二,不断加强粮食安全战略制度供给。要确保粮食安全,就需要不断丰富完善我国粮食安全制度,加强对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制度供给。一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二是要持续深化我国粮食收储、储备制度改革,优化储备粮规模结构、区域布局与协同机制,着力提升储备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三是要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支持力度,以永久基本保护农田为基础,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要抓手,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等,有效提升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第三,多措并举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一方面要通过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综合补贴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收益,防止“谷贱伤农”。另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激发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第四,大力营造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社会氛围。确保粮食安全还需要在社会上持续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因此,一方面针对粮食浪费现象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长效约束机制,加强对粮食浪费的监管力度,扎紧制止餐饮浪费的制度笼子;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宣传工作,培养节约习惯,使得“俭以养德”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还应树立系统思维,尽可能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节粮减损,确保每一粒粮食都不被浪费。
     (作者单位:中共六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