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天斗地中彰显赶超发展的磅礴力量
——三论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的新时代启示
皖西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新闻 时间:2023年08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革命战争年代,皖西儿女牺牲奉献,改天换地,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皖西人民顽强斗争,战天斗地,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间天河”,树立了治水安民的历史丰碑。当前,六安正处于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关键期,全市上下要传承和发扬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持续在斗争中彰显赶超发展的磅礴力量,奋力实现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 在战天斗地中彰显赶超发展的磅礴力量,需要全市上下步调一致、攻坚克难,坚决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为了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皖西人民积极投入治淮工程建设,省委作出修建淠史杭工程决策后,六安地委吹响战斗号角,近百万民工、干部和职工,成立近万个水利团和以黄继光、刘胡兰、穆桂英、铁姑娘等命名的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工地。领受任务的爆破能手冯克山,更是立下军令状:“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就是脱掉两层皮,掉上几斤肉,也要切开平岗岭。”一直以来,皖西人民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当前,六安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工作要求,大力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八大工程”,深入开展“五大”要求、“六破六立”大学习大讨论,咬定目标不放松,一以贯之抓落实,紧盯质量、速度、位次、激励项,拉升标杆、创新创优,努力把工作干出样子、干出成效、干出胜势。 在战天斗地中彰显赶超发展的磅礴力量,需要全市上下敢打敢拼、一往无前,真正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深切岭、高填方、架渡槽、挖涵洞、建倒虹吸……80%以上实现自流灌溉,施工难度之大,作业环境之险,兴建历时之久,要求标准之高,简直世所罕见。面对如此艰难的工程,皖西人民没有选择退却,而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肩挑手抬、劈山开渠、筑坝建闸、引水上岗,让大别山的水按照人民的意愿流进绿野平畴。历史证明,皖西人民始终有着逢山开路的勇气、逢旗必扛的习惯。当前,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坚持带着干、教着干、盯着干,坚决啃下“硬骨头”、踢开“绊脚石”、铲除“拦路虎”,以“舍我其谁”的斗争精神,努力创造出色、出彩、出众的一流业绩。 在战天斗地中彰显赶超发展的磅礴力量,需要全市上下知重负重、苦干实干,始终做到“宁愿苦斗,不愿苦熬。”淠史杭工程兴建之初,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也未纳入国家计划,得不到国家物质支持。按照当时条件,可以找出上百个理由不干淠史杭,干,却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老百姓需要淠史杭。口粮自己带,工具自己造,炸药自己炒,水泥自己烧……时任霍邱县长邹立汉表态:“霍邱人民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要斗!”年仅42岁的淠史杭工程总设计师黄昌栋,积劳成疾,只剩3个月生命时,仍在病床上提出了40多条建设性意见。实践证明,只要知重负重、苦干实干,就能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当前,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六安之痛”仍挥之不去。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发愤图强、埋头苦干的“六安之志”,紧抓政策叠加、优势明显的“六安之机”,巩固速度加快、再上前头的“六安之势”,把干事和担事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困难面前不退却,挫折面前不气馁,遇事不推、临难不避,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担得起重任,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作示范。 在战天斗地中彰显赶超发展的磅礴力量,需要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奋勇争先,全力做到“水涨一寸,坝高一尺。”1959年3月,龙河口大坝施工,连降大雨,水位陡涨,施工难度加大,舒城县以8万人大会战的态势,夺取了“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的赫赫战果。皖西儿女肩挑手扛,以平均日上工50万人、最高日上工80万人、累计投入4亿工日的拼搏奋战,以平均每亩不足40元国家投资,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历时14年,建成了全国最大灌区,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事实证明,奇迹都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当前,六安正在全省16个市、长三角40个市的赛道上同台竞技。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奋勇争先,迎头赶上,持续推动“链上大合肥、融入长三角、牵手大上海”,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 忆往昔,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年代,皖西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千辛、排除万难,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天河”;看今朝,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老区干群勠力同心、斗志昂扬,持续书写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高质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