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寄远人
皖西日报
作者:喻本荣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喻本荣
在第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里,我想写一写我的父亲,写写有父亲陪伴的那些日子,那些温暖的往事。因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的形象会不会越来越模糊,我想用我的文字记录,让父亲活着,让他陪伴儿女们那些年的记忆,重新变得清晰起来。这是我理解父亲的方式,也是我怀念父亲的方式。 一直以为八十多岁的父亲身体健朗,岁月还长。可怎么也没想到,父亲在去年那个太想念的秋天,突然离我们而去。秋天里的想念是铭心刻骨的,伤悲无所寄。提起这支沉重的笔,写他勤劳慈爱,一辈子土里刨饭,养大一群儿女;写他晚年种菜养鸡、读书写字,对生活如此的热爱;写一位平凡又平凡的父亲,爱到无力…… 父亲母亲一直住在乡下,四年前才搬到镇上。住到镇上,恰好父母乡下的一个老邻居把街后面一片菜园地送给了他们,我想也好,平时父母还可以种种菜,喂喂鸡,忙忙也好打发时间。 去年中秋节过后,农历八月十九日,周三。是个晴日。吃过早饭,我正准备上班,突然接到母亲电话,说是父亲摔倒了。来不及多问,因父亲有高血压,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我赶紧骑自行车过了两道街,拐进一个巷口,远远望见父亲仰面朝天倒在离家不到一百米的地方,脚前方还放着一大篮子空心菜。后来得知父亲一大早去菜园地,去捡人家整地薅掉的空心菜,准备回来喂鸡。我蹲下身子喊了数声都不应,父亲已经停止呼吸,没有了脉动。这时住在街上的弟弟赶来,我们把父亲抬回家。120车子来了,下来两位医生,用仪器检查后说是没有了生命体征。 也许这突如其来的事情让我蒙了,我似乎忘记了哭。办丧事的店主送来寿衣,我让母亲打来半盆温水,我把父亲的脸和身子都擦洗一遍,一双带着泥土的手放到水里洗干净。办丧事的先生帮忙给父亲穿戴好衣帽,我把父亲内外衣服仔细捋了又捋,穿好鞋袜。就这样有条理地忙着,像是服侍之前父亲住院一样,我忙完这一切,都停当。看父亲头朝大门躺在铺着被褥的堂屋地上,穿着一身崭新绿缎面寿衣,像熟睡一样,很安详。这时候,我才突然感觉父亲像一棵大树,轰然倒地。我扑在父亲身上,泪落如雨,放声痛哭。 父亲一生勤劳厚道,一辈子敬畏泥土。住在乡下的那些年,整天都在忙他几亩田地,岁岁年年与泥土纠缠。村里人都说父母是有福人,四世同堂,无病无灾。那些年父母最期待的是逢年过节,儿女们回家的日子,儿孙绕膝,欢欢喜喜的天伦之乐。 岁月总是催人老。渐渐渐渐,年迈的父母忙不动庄稼活了。四年前,弟弟在镇上给父母买了六十多平米的两间平房。记得也是中秋节前,母亲舍不得乡下的老宅和田地,迟迟不肯来。父亲却很愿意搬到镇上住,他爱热闹,喜欢热闹的街市。那一年,父亲七十九岁。 父亲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和天底下很多父亲一样,唯一让我们兄弟姐妹慰藉的是父亲住街上这四年,我和弟弟妹妹都住镇上,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可以照应,能够经常回家看看。 本以为过了知天命之年的我,悟透了人生。其实很多事还没有经历,父亲的突然离世,亲人的生离死别,让我经历了一场钻心钻肺的想念,让我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让我不得不接纳人生无常,然后更加敬畏生命。 每一个上下班的晨昏,路过父亲生前走过的街巷,热闹的菜市场,人群中再也寻不到父亲的身影,不禁心酸眼湿。父亲一生平凡,土里刨饭养大了我们兄弟姐妹,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财富,但给我们留下了忠厚传家做人的品德,还有他那份知足常乐,对生活的无比热爱,都弥足珍贵。只愿父亲在天堂的日子和人间一样安好! 父亲生前没来得及与儿女亲人告别,没留下只言片语,但我们知道父亲热爱生养他的故乡,叶落归根,我们把父亲葬在乡下老宅后面那片桂花林子里。在每个想念的季节,每一片落叶飞花都有温度,都是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