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淠河》专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融进叶集夕阳的余晖里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06日    来源:皖西日报

  禹茜茜

  车轮缓缓地转,窗外,穿于冬林间的一轮红日,目光炯炯,五轮出征,载着文艺家们朝圣一隅诗意的沃土。
  傍晚时分,仿佛我融进叶集夕阳的余晖里,住进了文学的故乡,把我无处安放的文字摁进去。
  余晖蹭在我的脸上,淡淡的妆容,在天边融化。我即将同它一起,没入大别山地平线以下。
  在叶集夕阳的橘色余晖里,沉淀着皖西清代著名的诗歌世家洪集窦氏家族的诗谱,聚灵淑之气于一门,风雅祖述,前薪后火,世代相继。古人担风袖月,吞花卧酒的吟咏声,隐隐还在叶集的上空云卷云舒。
  鲁迅与台静农的书信,轻轻浅浅,又沉沉甸甸。仿佛我就是身骑白马的邮差,余晖把我捎来的信笺,融化了,重铸成今天的新叶集。六安市叶集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东望长三角、西接中原地、南依大别山、北连淮河水,是“安徽西大门”和“大别山门户”。
  台静农纪念馆前,他的第五代后人台德亮热心讲解着:“未名四杰天下无争,叶集的一个小镇上,一所小学里,能出现四大才子,享誉海内外,我们要珍惜。有人说不对,台静农不光是台家的,是叶集的,他是中国的,是世界的……”
  鲁迅曾在《书信331219·致姚克》中这样评价台静农:“台君为人极好。”台静农富有皖西人直爽,淳朴,敦厚的性情,又追慕魏晋时代的旷达之风。纪念馆前,一枚绿叶的清新里,散发着文化百年的葱郁。
  如果我是一条蚕,编织着文学的丝路,一定会偏爱叶集的桑叶,因为这一方水土已经深深嵌入中国文学版图里。“叶集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作协十代会代表、著名小说家陈斌先在参观建设中的新叶集时感叹说。
  两位叶集籍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班同学黄圣凤、李艳,她们笔墨下的未名四杰,也曾在叶集温柔的余晖中,蘸着热泪,拥抱故乡。
  作家黄圣凤在散文《生于斯,死于斯》中着墨:“北京城里有几个来自家乡的青年。他们都是在一条街道上长大,从小就在一起玩的伙伴。有从苏联学习回来的韦素园,有素园的弟弟韦丛芜,有北街的李霁野和张目寒,有南街的台静农。他们曾经都是明强小学的学生,而今一起聚在首都,有的读书,有的半工半读,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找寻理想。”
  诗人李艳在诗歌《未名湖偶得》里抒写:随一串足迹/款款而行/就会遇见未名四杰/他们撒下的文学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它让人的生命厚实,持重/内心不再荒芜,并且/向善 向美/向着阳光升起的方向。
  在洪集镇会馆回民村参观人物励志榜,仅一地就涌现了开国中将杨国夫,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外交官白宗林,作家穆志强等人物;在叶集区牌坊店村,村群众文化团队正在乐器伴奏中载歌载舞,桌上有厚厚的一沓《父女双双庆元旦》《歌颂祖国》手写曲谱。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在文学之乡叶集,可以真切感受到村民身上的文化自信。
  会馆回民村农民文化乐园的皖西峨眉书院内,陈列着皖西籍作家作品专柜、领袖著作及红色书籍专柜,皖西籍作家作品专柜中,有军旅作家徐贵祥的小说《好一朵茉莉花》、散文家黄圣凤的散文集《等一朵花开》、诗人胡世远的诗集《炊烟之上》等数百册各类文集。
  在叶集区民俗文化协会,有民俗文艺表演队、鼓乐队、歌舞队,有着龙狮组、传统民俗组、戏曲组、彩船组、锣鼓组、民乐组等,协会会员在二胡演奏中开始扇舞表演,协会还设立了民俗协会创作室、书画室,为创作原创作品提供良好的环境。
  “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字字铿锵,融入了文艺工作者、创作者的心中,成为指引新征程的航向标。
  叶集的夜空,是一尊永不消逝的砚台,它暗涌着动人的诗句,及文学的一切,星光熠熠下,墨香千古。我必须在梦中研磨一夜,才能从文学之乡的地平线上,一跃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