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 发挥余热
——舒城县城关镇七星村老年学校侧记本报记者 宋金婷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6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6月16日,舒城县城关镇七星村保健卫生课上老年学员认真听卫生常识。本报记者 袁洁 摄
舒城县城关镇七星村共有15个中心村民组,人口3089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557人,占总人口的18%。村里每年从集体资金中为村民缴纳各项费用达20多万元,其中村集体缴纳60岁以上老年人银龄安康保险费达3万多元。村集体年收入206万元,名列全县前茅,2021年度七星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经济强村”的荣誉称号。
七星村从2007年开始办学时,就探索出一条办好村级老年学校必须坚持制度优先的原则。坚持多项制度:村老教委学习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调研学习制度、督查汇报制度等;坚持办学方针: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以学促为、学为结合;坚持校训校风:做到政治坚定、文明向上、勤奋好学、尊师爱教、遵守校规、和谐融洽、学为结合、快乐健康。此外,还坚持校内上课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多年来,我们村一贯坚持尊老爱老活动,老龄人是我们村难得的宝贵财富,他们当中的老党员、老村民代表、老干部和老教师都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有着丰富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 七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支银告诉记者,如何才能使这些宝贵财富为七星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余热,是村‘两委’值得研讨的问题。“村‘两委’高度重视老教事业发展,经常邀请老同志来村为我们讲课,为我们传授宝贵经验,通过交流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同时得知有些老同志年老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我们也主动上门为他们服务,并送去营养品和慰问金等,比如端午节前夕,我们村联合安徽博爱公益基金会,为村孤寡困难老人送去被子和日用物品,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七星村充分发挥“五老”学员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的作用。2017、2018两年的城东棚户区改造范围征迁,是舒城县历史上少有的一次重点工作,在征迁工作中,很多老党员、老村民代表和老组长,不但自己率先签订征迁协议,还大力宣传政府的拆迁安置政策,动员自己的子女、亲属、左邻右舍,积极与政府签订征迁协议。通过他们的率先垂范,使城东棚户区改造征迁项目顺利开展,并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征迁任务,而且非常平稳。2018年、2019年大面积征地,老同志们也同样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共征迁2100多亩,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特别是今年五月份启动鹿起尚城小区安置房分配工作分配房屋的套数最多、房源种类最复杂,既有国有门面房,也有国有住宅房,还有政府代建房,既有集体门面房,也有集体安置房,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一项民生工程。为了能够把好事办好,平稳顺利地把1700多套安置房分配拆迁户手中,城关镇抽调130多精干人员组成7个安置房分配工作组,设有疫情防控保障组、政策咨询组、资格审核组、选房组和结算组等。镇主要负责人一线指挥,镇村干部团结一心、起早贪黑,老同志们通力协作,这么多套房屋,仅用一个星期时间平稳顺利完成分配任务,其中最高峰一天分配300多套安置房,而且没有一户因安置房发生矛盾和产生不稳定因素。“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我们村这个大家庭来说,也是一样,有了这群可亲可敬的老年人,我们更有福气。”赵支银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