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皖西 共赢未来
——“投资安徽行”六安系列活动综述
皖西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6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在希望的田野上,处处都能感受“三夏”的热度,见证“双抢”的速度。抢时间,拼速度,不仅奋战在抢收抢种的“主阵地”;走出去,请进来,更是冲锋在招商引资的“主战场”。 走进苏州及上海举办专场推介、“优环境谋发展”政企恳谈、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招商引资主题演讲、龙虾展销暨农产品加工招商推介、举办上海“五五购物节·六安周”、长三角企业家走进六安……连日来,“投资安徽行”六安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在这方活力无限的热土上,“播下”了一粒粒可期的“种子”。 走出去,推介“六安之机” 敞开大门,拥抱四海客商;搭好平台,招引项目落地。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殷切关怀及省委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坚持从百年党史六安走在前列的精神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直面总量偏下、人均靠后的“六安之痛”,坚定发愤图强、埋头苦干的“六安之志”,紧抓政策叠加、优势明显的“六安之机”,巩固速度加快、再上前头的“六安之势”,大力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八大工程”,努力实现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5月27日下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合肥市主持召开“优环境 谋发展”政企恳谈会,与参加“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并在六安投资兴业的客商,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 恳谈会上,企业家们直奔主题、畅所欲言,简要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就科技创新政策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育、资源要素保障、跨境贸易服务、园区生活配套等提出意见建议。 真诚倾听,真切回应。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同企业家们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服务,为企业稳进提质提供一流营商环境。 六安,正处于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关键期,叠加与上海对口合作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投资六安,就是与机遇同行。5月26日下午至27日上午,我市连续在沪举办两场“投资安徽行”上海专场推介会。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与多家上市企业负责人,就具体合作项目进行深入探讨交流,邀请企业家走进革命老区投资兴业、共谋高质量发展。 千里大别山,“醉美”是六安。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上海市民的绿色“菜园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做足好山好水好风光文章,扮靓上海市民的“后花园”、八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我市抢抓对口合作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从当初对接“握手”,走向了如今合作“联手”。 山海携手,共聚“世博源”。5月27日至6月2日,我市与上海联合举办“五五购物节·六安周”,来自革命老区的好山好水好产品,插上对口合作“翅膀”,“飞越”大别山,“抢滩”大上海,来到千家万“沪”。围绕建成上海市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康养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我市全力把对口合作的重大历史机遇含金量,转变成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现实含金量。 六安,具有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光辉厚重的文化优势,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和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 5月31日上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率队前往苏州,出席“投资安徽行”六安亲近苏州营商环境说明会,并参加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当前的六安,正处于政策加持、动能强劲、跨越赶超的黄金时期。我市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等国家战略机遇,以热诚的情怀为企业家到六安投资兴业创造条件,坚持重诺守信,以诚招商,以信留商,做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与苏州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布局、共赢发展。苏州一些知名企业家表示,将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在六安,把更多优质资源投放在六安,实现企业成长和六安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请进来,共享“六安之势” 六安,是一片投资沃土、创业高地,未来发展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特别近年来,持续巩固速度加快、再上前头的“六安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资者和创业者,看好六安,投资六安。 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一个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为后续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5月28日上午,我市组织观看“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启动大会,随后举行“投资安徽行”六安分会场签约仪式。当天下午,市政府与上海凯石基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从六安老区走出的杰出人才,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希望上海凯石基金董事长陈继武,对家乡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与我市在相关领域开展更加紧密、务实合作,在助力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 当天,陈继武作为嘉宾参加了六安绿色振兴大讲堂,围绕“基金助力地方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热点话题,为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大师课”。他分享了在新能源、新材料与半导体等行业的权威基金招商知识,并结合六安实际提出许多好的建议。专题讲座为我市进一步运用基金手段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产业发展打开了思路。 好山好水养好虾。2023年,我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50.2万亩,居全省第一位。伴随产量爆发式增长,消费市场不断被激发,初步形成了“稻虾综合种养、流通运输、餐饮消费、加工与贸易、休闲垂钓、乡村旅游、文化节庆”于一体的产业链。5月26日晚,我市举办“徽动消费 乐享六安”2023六安啤酒龙虾节暨农产品加工招商推介活动,招引更多龙头企业入驻六安,共同做大做强小龙虾产业,推进小龙虾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借力长三角“东风”,搭乘一体化“快车”。6月3日,“投资安徽行”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江淮行(六安行)活动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60余位企业家走进革命老区,参观考察,寻求合作。 上海小马创业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俊杰坦言,第一次到六安,就感觉到强劲的发展活力。马俊杰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六安对口合作上海、合六同城化等政策加持下,六安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很适合我们设立生产基地,有机会还要在六安多走走看看,回去后会向更多企业家推介六安。”宜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芳这样说道。大家纷纷表示,这里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等,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将积极寻找机会,让企业项目在老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时雨及芒种,“忙”的是耕耘,“种”的是希望,在活力无限的皖西大地,终将迎来丰收的喜悦。 (记者 储著坤 杨秀玲 曹辰 黄雪彦 李珊珊 崔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