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遇见青春
皖西日报
作者:郑策
新闻 时间:2023年06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郑策
四月的南京,从中山陵上向下俯瞰,紫金山苍松翠柏一片葱绿,近处、远处可见众多结伴登览游玩的年轻男女,他们的脸上流露出无羁的笑意、身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他们与这四月的春光恰到好处地相融成一处,成为这春日南京的另一重美丽风景。 “在南京遇见青春”,一刹那间,这个念头在我心中涌起,令我五味杂陈——此次南京之行距离我的第一次踏足已过去二十五载,我亦“少年子弟江湖老”,已两鬓染苍,人至中年。回头看看与我同行的两位教授同学,当年也是英姿帅气、玉树临风,如今一位“腹中深藏学与识”、一位“顶上聪明遮不住”,三人不禁相视而笑,这笑容里既有人生匆匆过往的感慨,更有经风沐雨成熟的从容。 此次南京之行,我们是因另一位同学侄子考研南邮,而故地重游,特地去拜访昔时的中学同窗。也正是因了此行,让我们仨同学在廿年之后,在紫金山巅又得重聚。拾阶而上,春风里,那每一片叶子都嫩绿滴翠、惹人怜爱,那每一束花草都怒放得如此热烈、分外招摇,我知道,这古都的春天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聚会而特意展现出如此生机,但我却依旧愿意相信正是因为我们的到来,她才更无保留地将她的怀抱敞开、将她的美好一股脑儿呈现、将她少女一般的情怀展露,让我们这些在青春时期曾亲吻过她的芳泽、而后又多年不曾与她亲近的“五陵年少”,能够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与往昔与青春产生一次碰撞,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约会”。 蓝天下,白云间,依稀有燕子飞过……二十出头的我,梳着郭富城的二分头,穿着灿黄色西服,脚下三接头皮鞋锃光瓦亮,和同样衣着帅酷、青春洋溢的志东兄,应在南农就读的晓环同学之约,趁着国庆假期来南京游玩。南京农大背靠紫金山,农大的学子与其最为亲近,是为课余闲暇约会、郊游的最佳去处。恰同学少年,紫金山的树荫、草地,最是适宜年轻人在繁重的学业之余,攀爬嬉闹、登临吟啸。我们虽是初来,却已是神往已久。 那天,我们仨一早出发,晓环熟门熟路,引领我们沿山径疾行。年轻人心性高,晓环个高步大,我们也不甘落后,打闹着你追我赶,感觉没一会就来到紫金山脚下。仰望着朝阳下巍巍钟山,面对着那一脊起伏的山影,年轻的我们心里涌上一种无法言说的震撼,这就是伟人词句里“钟山风雨起苍黄”的那座钟山了! 紫金山又称钟山风景区。这里山林苍翠,气象阔大,最令人熟知的便是中山陵和明孝陵了。我们此行主要是去拜访中山陵。宏伟的中山陵坐南朝北,占地近两千亩。从山下一路上坡,由四柱擎举的白石牌坊到三洞的陵门,是四百八十米的墓道,入了陵门要穿过碑亭,踏三百九十二级石阶,方可抵达祭堂。 我们沿着石阶缓步登临,随着山势的上升,可见琉璃青瓦的陡斜屋顶覆盖着花岗石的白壁,穿过陵门上去是碑亭,再往上行就是祭堂,整体肃静高洁,气势雄浑,气象层层叠叠,令人顿生无限之崇敬,举目望去白石青瓦一派肃穆,苍松翠柏郁郁苍苍,那“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更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时正值古都金秋,秋高气爽,蓝天澄碧,我们收敛嬉笑,肃然起敬,年轻“小我”已然匍匐在眼前恢宏“大我”之足下,仿佛来了一次灵魂洗礼,青春的热血沸腾,顿生“见贤思齐”“怀天下抱负”之感…… 二十岁左右的我们,对未来还充满着憧憬,相信那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我们坐在陵门前的台阶上,闲聊着过往,烦人的老师、絮叨的家长,晨读的校园、晚自习的灯光,许多同学少年时的荒唐,最多的还是令人惆怅的美丽姑娘……晓环考上名校南农,来到“六朝繁华地”读书求学,我们羡慕而不嫉妒,内心为有这样的同学而骄傲;我们也一样自居“天之骄子”,自觉“天生我材必有用”。当其时,“少年心事可拿云”,我辈努力,未来亦可期。 彼时彼地,三个年轻人谈得尽兴,玩得开心,蓝天白云,秀丽钟山,见证了他们的珍贵友情,也留下他们的青春身影。 “叔叔,能帮我们合个影吗?”年轻清脆的嗓音在耳畔响起。喔,一刹间,我又被拽回现实。“好的,你们站好,我来给你们拍照。”我面带微笑地答应着。随着手机快门的摁下,那一对青年男女的青春容颜被定格。“正好,也麻烦你帮我们合个影”,晓环也借机提议。晓环居中,我和志东分立左右,我们仨像二十多年前一样并排伫立在石阶上,以“天下为公”的陵门为背景,再次合影留念。 晓环第一时间就将合影分享给夫人,并玩笑留言:你还记得这三个老家伙从前的那张合影吗?那时夫人还是恋人,现在晓环的儿子比他还高了。我们仨也算是名副其实的“老家伙”了。 时光悠悠,白云苍狗。昔时的同学各自离散天涯,当年的姑娘早已远嫁,我们都已走过青春,历经尘世摔打,步履沧桑迈入中年,世间不老的似乎惟有大地青山,仿若这永远苍翠的钟山。驻足远眺,看着一脉紫金,我似乎明白,“青春”虽不会永远存在,但它也并不简单表现为年华消逝、黑发凋零、容颜老去;“青春”还有多解,它还在你的内心深处、在你的记忆深处,时时翻检、时时静思,你仍会不期然地与“青春”相逢。 行色匆匆,酒店的友人早已等候得不耐烦,我们只得在“流徽榭”兴犹未尽而不得不返,此所谓“琴音缈缈,余音袅袅”,令人怀想。今日,我们当痛饮“烈酒”,致敬“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