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要闻·专栏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人才聚乡村 发展添活力

——市人社局着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纪实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6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近年来,市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强市关键性工程等决策部署,坚决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紧抓人才振兴这个关键点,加快培养“五类人才”,建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完善工作机制,
构建乡村人才振兴新格局

  2021年10月下旬,根据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调整部署,成立乡村人才振兴专项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市长担任组长,人才振兴小组办公室调整至市人社局。为保障乡村人才振兴落地落实,市人社局积极履职,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努力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稳步前行。
  ——建立任务交办机制。围绕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工作年度重点任务,制定乡村人才振兴要点,建立年度重点任务责任清单,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等,及时交办各县区及小组成员单位,落实清单化闭环式管理。
  ——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围绕工作任务清单,定期梳理、分析各项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和工作专班会议,研究解决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定期派出督导组,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督促县区及成员单位抓好落实。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市县两级“双百分”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过程考核在年度综合考核中的占比,夯实工作基础。落实考核激励奖惩,提请市委、市政府对工作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县区和部门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县区和部门进行约谈和通报。
加强人才培养,
赋予乡村人才振兴新动能

  ——强化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加强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2022年,全市开设培训班56期,培育学员3300名,基本涵盖农业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及农业生产、流通和服务各环节。加强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围绕农业特色产业“138+N”和“6969”工程,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开展培训1.1万人次,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达到3.7万人。着力引进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大力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鸿雁回归”综合服务平台汇集人力资源总数372.7万人,其中近10万名创业有成人员、59万名技能型人才、3万名管理型人才纳入重点跟踪服务范围。2022年,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主体4620个、返乡就业创业人员2.3万余人。
  ——强化农村二三产业人才培养。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在六安技师学院加挂“六安电子商务学院”牌子,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共培育电子商务网店运营等人才365人。批准24所民办培训机构开设“直播销售员”专业。2022年,全市培训电商人才3447人次,完成年度计划的172%。加快乡村工匠培育。面向乡村手工业者等群体开展“砌筑、抹灰、农艺、食用菌生产”等技能等级评价,2022年共评价1561人,其中取得技能等级证书1054人。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10余期、共培训1000余人次。加速农民工劳务品牌打造。实施“优秀劳务品牌代言人展演活动”,擦亮“丁集婚纱”“六嫂”家政等劳务品牌。大力开展“订单式”“储备式”“实用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22年共培训3.8万人次,完成年度计划的211%。
  ——强化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22年新增农村特岗教师434人,招录“定向培养”乡村教师154人、国家优师专项45人、地方优师专项108人。全市公办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达2.9万人(专任教师2.75万人)。推进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实行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年度可使用编制158名,累计使用编制招聘医技人才115人。定向培养村医67名,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开展“送医下乡”活动,选派81名市县级医生下沉至乡镇卫生院进行帮扶,完成年度计划的115%。组织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到市县医院进修276人次、村卫生室派人到乡镇卫生院接受培训3627人次、免费定向培养三年制高职医学生充实村医队伍497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31%、518%、242%。推进乡村文旅人才队伍建设。从县区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中选派80余名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村开展文化辅导,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实施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帮扶活动,培训基层农家书屋管理员等文化人才500余人次。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申报认定,全市现有非遗传承人261人。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印发《建立六安市乡村规划师制度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试行)》,引导优秀“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下乡服务,并帮助培育乡村规划建设技能人才。2022年六安技师学院建筑专业招生198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98%。
  ——强化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年轻干部“墩苗育林计划”,选派县级机关干部挂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54人、“三跨”交流任职57人。制定《乡村振兴专员管理暂行办法》,市县两级向乡镇(园区)选派乡村振兴专员91名,其中市级选派21名、县级选派70名。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含退役士兵)47人。加强村“两委”人才队伍建设。继续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招录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将年龄放宽至45周岁,学历放宽至高中(中专)及以上,共招录7人。优化村(社区)“两委”人员结构,1023个村实现“三个一”配备,村覆盖率达57%,吸纳1368名优秀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招募171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发挥党校培训主阵地作用。分类分级开展“三农”干部培训,全年共培训村“两委”干部7000余人次。加强农村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90个,覆盖率达64%,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全市社工人才总量达7582人。加强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全市140个乡镇(街道)配备了专职人民调解员,1795个行政村、174个城市社区均配备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培养“法律明白人”1.5万人,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2.3万件(次)。
  ——强化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组建乡村振兴博士后联合体。印发《六安市乡村振兴博士后联合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对接上海、南京等高校、科研院所17个,征集博联体项目60个,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在博联体内开展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通过博联体平台,共招引博士11人,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目前,全市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家,在站博士后28人,取得实用新型、发明、著作权专利456项,成果185个。集聚农业农村科技领军人才。深入实施“三区”科技人才计划,从市内外高校院所选派中级职称以上专技人才90人,服务企业90个、行政村180个。依托省级科技特派团,先后集聚178名本科以上科技人员到我市开展服务,申报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个,争取项目资金343.2万元。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聚焦科技强农,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家,完成年度计划的320%,居全省首位。全市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至2540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81%,实现所有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
紧盯质效提升,
谱写乡村人才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继续紧紧围绕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突出农村发展实际需求,健全有利于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体系,增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着力谱写乡村人才振兴新篇章。截至目前,“五类人才”培养的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序时进度。同时,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推进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在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建立博士工作驿站等,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进一步加大乡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紧紧围绕“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关键性工程”,提高农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培养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计划,建立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人、农业经理人人才库,对入库人才分期分批开展培训。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培养一批农村文旅“达人”。实施“乡旅学堂”培训计划、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乡村文化带头人、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带领老百姓乐起来、玩起来。培养一批农业技术“能手”。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科技特派员培育等计划,特别是加强农业机械类工种技能培训,健全培训补贴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学历、论文等条件限制,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培养一批农村治理“生力军”。持续实施“五类人员”进班子、村级后备干部培训、定向招录招考、“法律明白人”培训,强化乡村治理人才培养。
  ——进一步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围绕招引农业外向型、创新型人才,推深做实“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实现人才回归、项目回迁、资金回流。加大对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创业青年联系帮扶制度,实施“点对点”精准服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难题。持续推进“攀亲结缘”工程,有效发挥乡村振兴博士后联合体作用,加大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力度,强化人才合作交流,不断提升我市农业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的水平。抢抓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契机,开展劳务对接和职业培训,加强人才交流、培养和引进。依托职业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载体,建设一批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和实习实训基地,集技能培训、技艺传承、供需对接等功能于一体,促进实用技术推广和传统技艺传承。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作用,不断壮大农村各类人才队伍。
  ——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工作推进机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建立完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机制。发挥好专项小组会议、清单管理、考核调度、督查评估等机制作用。强化成员单位间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