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慧”种田托起“吨粮梦”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上接一版) “良种才能出好米,我们育种的再生稻品种是高端丝苗米‘南晶香占’,这个说起来就大有来头了。”作为新农人的潘晓春有着灵活的头脑和对于农业技术的渴求。他向记者介绍,南晶香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择培育而成的香型丝苗米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获得过黑龙江国际稻米节铜奖,首届广东国际名米(籼稻)品种评选金奖,是广东省高档优质米品牌的主要品种,目前已在华南多个地区推广种植,深受农户欢迎。 “这个品种种出来的米品质好,长长的,香香的,而且卖价高,每公斤能卖到10元左右,比平常大米能高出4元左右。” “种田不能光有力气,也要有脑子。”有着祖辈身上承袭下来吃苦耐劳、善良质朴的品质,也有着新农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勇气,潘晓春对“农民”这个职业有着自己的看法,“新时代的农民要‘慧’种田,才能种好田。” “我心底有个梦,快要实现了。” 农业活季节性强,早起晚归是常事。虽然辛苦,但是看到水稻秧苗一天天长高、田里绿油油的麦子,潘鹤松的心里也充满了甜蜜的滋味。 潘鹤松是土生土长的白塔畈人,对这片养育自己成长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在江浙一带创业的他早年就接触到现代化农业的概念,并为之触动。2019年,潘鹤松回乡后看到父老乡亲种田还在走过去的老模式,而现在的农村劳动力逐渐稀少,产量提不上去,大量土地抛荒。这样的场景,让潘鹤松回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想法更加坚定了起来,于是注册成立了金松农业。 “这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非常关注农业发展,这对我们来说是机遇,当然也是挑战。”潘鹤松感叹道,“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把土地经营好是作为农民的本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村里的旧式农耕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的任务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种植的精细化、集约化和高效化,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成效,带领父老乡亲实现稳产增收。”为了掌握更多的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潘鹤松多次到外地学习,坚持以科技与农艺相结合,引导周边农户改变传统人工插秧和直播模式,帮助周边40余家散户解决代育代插困难,免费为40家种田大户提供无人机飞防服务,年服务面积20000多亩。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公司流转了小河、山咀、龙冲、龙榜四个村民组农田1500亩,水稻产量165万斤、千亩小麦可达65万斤以上。“同时,我们还与县、镇农技部门挂钩,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年粮食总产量可达230万斤以上,解决周边30余户农户的灵活就业问题。” “正常单季稻每亩一般可以收500公斤粮食,再生稻两季在一起可以收850到900公斤的粮食,离‘吨粮田’不远了。”望着郁郁葱葱的广袤田野,潘鹤松说出了深藏心底的那个梦,“现在我们在再生稻品种选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接下来,要以农机赋能,实现‘吨粮田’的目标,关键还是要实现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妥善解决好畈区农机‘好下田’的问题,带领农户科学选种、科学种植,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透过生机勃勃的农田,潘鹤松仿佛看到沉甸甸的金黄麦穗,闻到淡淡的稻花香,他以自己的方式,诉说泥土情与丰收梦,俯身大地,种下粮丰民富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