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慧”种田 托起“吨粮梦”
本报记者 谢菊莲 宋金婷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把发芽的秧盘转运进育秧大棚。
春耕时节,万物萌生,农事渐起。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种植,因其有着一种双收的独特优势,成为一条成本低、效益好的粮食增产渠道。近日,记者来到革命老区金寨县的一个小山村,看他们如何量体裁衣,通过利用山冲田种植再生稻增收致富,见识新农人的“智慧力”,远眺老农人眼里的“丰”景。 “这可是宝贝,种一季收两季,可神奇了。” 一场春雨过后,金寨县白塔畈镇中心村山明水秀,如同一幅山水画,空气中氤氲着青草的芳香和湿润的气息。“你看我这育秧工厂里种的是什么?这可是宝贝,种一季可以收两季,可神奇了。”去年被评为“六安市十佳种粮能手”的潘鹤松看着绿油油的秧苗整齐排列,长势喜人,笑开了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再用不了几天时间,便可下田插秧啦。” 潘鹤松口中的宝贝便是“再生稻”,顾名思义,种一茬收获两回。再生稻,就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茬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在操作上,只割稻株的上三分之二部分,保留下面三分之一植株和根系,并施肥培育,让其短时间内再长出一季稻子。 近年来,为增加粮食产量和种植收益,实现农业振兴,我市一方面积极盘活闲置耕地资源,扩大种植面积;一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鼓励有条件、有种植经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粮大户种植再生稻,充分利用温光资源,通过“一种两收”种植模式,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同时加大农业机械普及力度,积极落实再生稻种植补贴政策。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种、省工、省水、少药、节肥,经济高效,增产增收,米质好,食味佳,无污染等诸多优点,为了推广种植再生稻,我们县里每亩还给予一定的补贴。”金寨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祝尊友向记者介绍。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负责日常打理工作的是潘鹤松的侄子潘晓春,伺候这些“苗苗”就是他的日常工作,“其实,我们山区适宜发展再生稻且作用大,你看以前,山冲田由于不利于排水,无法种植小麦,很多山冲田只能种一季水稻,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种上了再生稻,一季顶两季,还增收。”潘晓春告诉记者,山区致富门路有限,农民种田主力减少,很多中青年外出打工,一些地方现在仅种早稻或晚稻,山冲田甚至出现丢荒现象,而发展再生稻则可解决此问题,山区种植还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农田资源,解决部分丘陵地区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矛盾,缓解人多地少和山区农村劳力少的矛盾。 “新时代的农民要‘慧’种田,才能种好田。” 覆底土、洒水、土壤消毒、播种、覆盖土、上土、铺盘、运盘出仓……一车接着一车的秧盘被陆续送到大棚,一块块长方形的育秧盘成品源源不断地“落户”。秧盘出来后,大棚会有专人调节好温度、湿度,保证再生稻秧苗受热均匀、湿度适宜、茁壮成长。 “想把产量提上去,就要用现代科技的方式去种田。”新农人潘晓春有着自己的想法。作为一种水稻栽培方式,发展再生稻具有多种优点。“但再生稻品种对日照、温度和管理要求也更高,过去农民粗放式的栽种方法已经不适合再生稻的种植。”祝尊友告诉记者,近年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多次组织专家对再生稻品种进行筛选,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专家下田指导,重点指导推广水稻播种、稻田管理、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等知识,降低农户种植再生稻的风险,增加产量、提高质量。 (下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