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红土地·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一生奉献 诠释忠诚

——记毛主席身边的机要秘书徐业夫谢明 卢晓虎 姜涛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2018年6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在中办机关处以上干部“七一”党课报告中,给大家讲了一段让他感触比较深的一对老夫妻的故事:
  机要局离休干部韩群同志已经95岁了,她参加译电工作的时候,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往来的电文特别多,有些电文还是毛主席亲自起草的。机要人员几乎白天黑夜连轴转,没有休息时间,甚至想“如果能睡一天觉,宁可三天不吃饭”。译电更是“一码之差,人头滚滚”,不能有丝毫差错,每一名同志都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非常大。就是这样的工作,她一干就是几十年。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实行退休制,组织上要她办理离休手续,她心里接受不了,多次找组织要求工作,说哪怕扫地都行。当时她觉得自己身体还行,还要继续干革命工作,从没想过退休的事。后来,经过组织解释说明,她服从了安排,在中南海怀仁堂光荣地从习仲勋同志手里接过了离休干部证。韩群同志的丈夫徐业夫,是毛主席的机要秘书,从陕北起就跟随毛主席。由于工作繁忙,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有时刚到家,电话就来了,又匆匆赶回中南海。他们的三闺女生下来4个月了,徐业夫连一眼都没见过。后来想办法照了一张照片,通过组织送到中南海,他才看到了。这对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革命伉俪,为了党的事业,就是这样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丁薛祥在故事中说到的徐业夫,曾是毛泽东身边的一名机要秘书,安徽省霍山县人,1916年出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不满14岁的徐业夫,参加了霍山独立团,成为一名红军战士。霍山独立团编入红二十七军前后,一直战斗在大别山。在鄂豫皖根据地四次反“围剿”斗争的战斗中,徐业夫机智勇敢的表现,受到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的赏识与厚爱。1932年11月30日,红二十五军在红安县檀树岗重建,徐业夫被时任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留在身边工作,任命为机要参谋。1934年11月,由原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合编而成的红二十五军,奉命撤出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徐业夫随部队参加长征。
  1935年9月,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并和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整编为红十五军团。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长征到达陕北,与红二十五军团会合后,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11月初,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在陕北甘泉县接见了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和政治委员程子华。跟随徐海东前来的徐业夫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1936年,徐海东得知毛泽东身边急需机要人员,便慎重地推荐了徐业夫。当年年底,徐业夫被调到中央军委机要科,从此在机要岗位上一干就是38年。
  陕北的生活很苦,但是对于参加过长征的徐业夫来说算不得什么。历经枪林弹雨的徐业夫,做事雷厉风行,遇事机智果敢,为人忠诚可靠,工作兢兢业业,对各项工作任务,都一丝不苟、不折不扣地出色完成,深得毛主席信任。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是徐业夫一生真实写照,特别是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后,他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就连和妻子韩群结婚,经组织批准短暂的3天假期里,也没有忘记工作。他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似普通,实则关系党和国家的安全、利益乃至前途命运。徐业夫常说:机要工作人员就是要严守党的机密,耐得住寂寞,甘当无名英雄。既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党的工作。
  徐业夫自1930年参加红军到1974年病逝,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考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从延安时期,到后来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他几十年如一日,紧随毛泽东南征北战,深得毛泽东倚重。
  毛泽东历来注重调查研究,不仅经常深入到全国各地视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而且还多次组织身边的工作人员到农村搞调查工作。徐业夫曾两次被毛泽东主席安排回乡,调查农村农副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情况。
  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正在兴建中。为了解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情况,广泛收集基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1953年10月,受毛泽东主席嘱托,徐业夫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霍山县,考察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情况。他深入到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向工人、技术人员详细了解工程进展和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保障供给情况。在佛子岭区委会,他向陪同调研的霍山县基层干部,详细了解当地群众成立互助组后的生产生活情况,并深入大林社互助组调研。徐业夫回到北京后,把在家乡的所见所闻,写成调研报告呈送毛泽东主席。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大社的优越性》的按语中,肯定了霍山大林社的好做法、好经验。
  1963年3月,徐业夫再次受毛泽东主席指派,第二次回家乡霍山县调研,重点了解三年困难时期,老区人民生活状况和农业生产恢复情况。回乡后,他不住招待所、不吃公家食堂、不让地方陪同,吃住都在兄弟的家中。他走村入户、田间地头,从穿衣吃饭到春耕播种,都细心询问、认真记录,并鼓励家乡群众重整旗鼓,重新起航,满腔热忱地把党中央的温暖送到老区人民的心中。
  因长期高负荷工作,徐业夫积劳成疾,罹患癌症,随着病情加重,不能再继续工作了。住院前他将自已的病情报告了毛泽东主席。主席非常关心,对他说:“你到医院安心治病,病好后还回到我这里工作!”可是,终究没能再回到他挚爱的工作岗位,于1974年病逝。当主席得知他去世后,心情沉痛,难过得流下了眼泪。《人民日报》1974年6月13日刊登了徐业夫逝世的消息。
  徐业夫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机要战线上的优秀干部。他的革命生涯,没有豪言壮语,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份。他把对党和毛泽东无限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工作担当尽责、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情谊,全部都体现在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和点点滴滴的行动之中,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的机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