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社会广角·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三块银元的故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谢明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以二十二万军队悍然向中原解放区六万部队发起总攻,根据中央指示,中原军区奉命突围。6月26日,第1旅旅长皮定均率部,担负迷惑和牵制敌军任务,佯装主力向东突围。英勇善战的皮旅,一路攻关夺隘、所向披靡。
  7月10日,行进到安徽省霍山县清风岭蓼叶沟峡谷深处,遇到国民党四十八军先头部队包围堵截,当时,全旅都集中在这条沟壑里,不突出重围,待敌大部队赶到,就会陷入绝境。
  一团五连奉命立即抢占山头,掩护部队转移。年仅15岁的关松坡,是河南省偃师市人,1944年10月参军,参加了这次战斗。彪悍顽强的战士,很快突破了敌人的阻击,攻上关山山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一发炮弹在关松坡前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苏醒后,关松坡发现是战友背着自己在攀山行军,而他的左眼珠被震破,已经失明。神志清楚后,他坚决要求自己走,指导员连旺水,见他醒来,关心地询问伤情。指导员告诉他,这次突围是无后方、无外援的孤军转战,上级指示带不走的伤病员,寄托在可靠的老乡家里,伤好再设法找部队,决定把你留下。你们班长和战友不同意,说你年纪小,又昏迷不醒,再困难,再疲劳,也要把你背到目的地。
  指导员的话,让关松坡非常感动。是呀,半月来,前有顽敌堵截,后有强敌追击,天天都是一百多里,战友的鞋烂了,脚也磨破了,吃不上饭,热天行军体力消耗厉害,战友们都瘦了,背上我行军更增加劳累。想到这里,关松坡对指导员说:“我决不辜负战友和组织的希望,前面不管有多么强大的敌人,有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克服和忍受,决不给组织和战友增加负担,保证不掉队,就是爬也要去和新四军会师。”
  关松坡坚决要求从战友背上下来,落地的刹那,发现左上衣口袋里沉甸甸地哐啷作响,掏出一看是三块银元。
  “指导员,这是谁的?”
  “是组织上给你的寄托费。”
  “我已清醒不需要寄托,这钱还给组织。”
  “你拿上,前面路程还远,困难会更多,万一跟不上队,就在特殊情况下应急用。”
  “我不要。”
  指导员接在手,又装到他的口袋,叮嘱道:“记住,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动用。”
  随后几天,关松坡以坚韧的毅力,跟随队伍,经历了强渡磨子潭,激战津浦铁路等多次战役,冲破了国民党军的多重封锁,以胜利的姿态踏进华中解放区。
  到了驻地,关松坡从褴褛的衣衫中,掏出三块银元,双手递给指导员,郑重地说:“这是组织的,前些天我代为保管,现在我把它交给组织!”
  以铁汉著称的指导员,听了小战士真诚而铿锵有力的话语,满眼沁出泪花。
  面前的小战士,身负重伤坚持不拖累战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己步行,鞋底磨透了,脚泡磨破了,肉和鞋粘在一起,几乎没一片好肉,鲜血淋漓。在班长的帮助下,索性解下绑腿,又撕下裤腿一节,包住脚,套上无底的鞋,用绑腿把鞋和脚一层层裹起来,就这样,断了绑,绑了通,后来,干脆把裤腿、袖子都撕下,用来包脚,继续行军和参加战斗。就这样,他没有动用口袋中的银元,在店铺给自己买一双新鞋,扯一尺布,给自己裹脚。盛夏的皖中平原,烈日炎炎,饥渴难忍,满地成熟的西瓜、甜瓜,散发馨香,还有什么比这更诱人呢?他依然没有动用银元,买一块可口的瓜果。他和这支筚路蓝缕、面容憔悴的军队,井然有序地从瓜地边前进,没一人走进瓜地,附近的瓜农,投以会意敬佩的微笑,目送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远行。
  三块银元,在关松坡的心里,笃信这是组织的财产,保护好、不流失是自己的天职,更不能监守自用,以此不辜负组织的关心关爱,这是他一路走来、始终坚守的信念和操守,也昭示其凛然人格、品行节操。
  后来,关松坡多次立功,进了军校,当了干部。1955年3月,他自愿放弃待遇,回乡务农。为了让后人铭记先辈历史,多年来,他不顾年老体弱,自费赴全国各地走访战友和亲历者,广泛搜集整理红色史料。如今,已过鲐背之年92岁的关松坡,仍然乐此不疲。他战斗的一生,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形象,是无形的人格力量,一直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