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旗渠精神和淠史杭精神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市委党校副校长、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陈兆清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就是力量,奋斗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上世纪50年代末,百万皖西人民在共和国经济最困难时期,凭着自己的双手,在巍巍大别山中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工程——淠史杭灌区。几乎同时,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30万林州(原林县)人民凭着“重新安排山河”的英雄气概,将一首荡气回肠的“红旗渠”之歌,镌刻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两地人民团结奋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建设了宏伟的灌溉水利工程,创造了人间奇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必须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一、红旗渠精神和淠史杭精神同源,都产生于新中国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都根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红旗渠精神和淠史杭精神都植根于红色沃土,是党的红色历史孕育出的璀璨之花和精神丰碑。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皖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新四军第四支队,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历史传奇。抗日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奉命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领导下,129师活跃在太行山区,创建了晋冀豫根据地,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在淠史杭工程建设的14年中,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先后走出赵子厚、郑象生两位淠史杭工程指挥部指挥。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林县(现为林州市)被称为“太行山前的红色堡垒”。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县27460人参军入伍,牺牲的烈士有3659人,支前参战人数多达291626人次。太行精神在林县人民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林县人民不畏艰难、勇敢顽强、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精神特质,正是日后支撑红旗渠建设的强大动力。红旗渠精神、淠史杭精神诞生于太行精神、大别山精神洗礼的征程中,永远震撼人心,共同来源于伟大建党精神。 二、团结奋斗是红旗渠精神和淠史杭精神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林县山多水少,县志中“大旱、连旱、凶旱、亢旱”等字眼频现。同样,根据史料记载,建国前的500年间皖西平均两三年就有一次水旱之灾,建国后的8年中5年有灾。缺水久矣,人民盼水心切。为民修渠,必将赢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林县县委征求意见时,百姓说:“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淠史杭工程总设计师黄昌栋说:“党以人民为中心,政府执政为民。兴修淠史杭工程是贯彻党的治水路线和方针政策,为民兴利除害之举,是治淮工程的深入发展。”196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来灌区参观,即兴挥毫,赋诗赞叹“人民力量不寻常”。 二是决策民主透明体现在红旗渠、淠史杭灌区的各个层面、各项工程。引漳河水入林县,开山修渠,工程浩大,县委书记杨贵和常委们分头到各村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群众一呼百应,都愿意跟着县委开山修渠引水,彻底改写“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六安市舒城县在讨论兴修龙河口水库时,多数同志主张,要干就干大的、长治久安的、带有全局性的工程,但也有些同志担心,大的工程省里不安排,县里力量不足,干起来风险大。为了统一对治水的认识,舒城县委在全县开展“要不要修龙河口水库?能不能修龙河口水库?怎样修好龙河口水库?”的大讨论。县委书记史元生指出,“经过一个多月自上而下、由党内到党外、由干部到群众、由城镇到农村的大讨论,终于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 三是坚持尊重科学,发挥首创精神。红旗渠工程主要设计者吴祖太以创新性设计支撑红旗渠建设,他于1960年初完成《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创下“一图引领十万军,千秋万代红旗渠”的千古绝唱。他勘测设计的362座建筑物,其中绝无仅有的“空心坝”“青年洞”等经典水利建筑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和独创性。淠史杭工程渠道设计尊重自然规律,根据皖西地形特点,沿高线布置渠道,实现了灌区80%自流灌溉,并采用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龙河口大坝修建,工程师王培性决定采用粘土心墙沙壳坝,一不用水泥,二不用钢筋,土法上马,历时三年建成“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坝”。刘伯承为淠史杭题词“科学态度、革命精神”。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淠史杭工程总体设计为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奋斗才能胜利,奋斗才能幸福 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年自然灾害形势下,林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1960年2月,3700名农民组成的水利队伍进驻太行山里漳水河畔各段工地,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建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其中水泥5170吨,炸药1215吨,石灰14.5万吨,分别占总量的77.1%、44.3%和100%。淠史杭工程建设初期并未纳入国家计划,在长达14年的建设岁月中,皖西人民自备口粮、自制土炸药、自建水泥厂、自筹石木材,近百万民工、干部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人民日报》1965年4月11日社论《自力更生精神无往不胜——论安徽兴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宝贵经验》指出:“修建淠史杭水利工程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在国家给以一定的投资和支援下,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事实证明,这样做,比单纯依靠国家,建设得更快、更好。” 二是顽强拼搏。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林县人民以“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顽强意志,在巍巍太行山腰“抠”出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平岗切岭是淠史杭工程中最深的切岭工程,也是最艰巨的钉子工程。霍邱县长邹立汉表态:“霍邱人民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要斗!”爆破能手冯克山立下军令状:“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就是脱掉两层皮,掉上几斤肉,也要切开平岗岭。”在3公里的平岗山岗上战斗着霍邱县城关团、马店团、叶集团等6个团5万霍邱儿女,终于实现“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 三是奋斗才能幸福。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林州人民亲切地称红旗渠为“生命渠”“幸福渠”,它是30万林州人苦干10年创下的人间奇迹,已经整整流淌了50多年,滋养了一代代林州人。刘伯承元帅参观淠史杭工程,赞叹“淠史杭是这一地区广大群众作出光芒万丈的基本建设,给予子孙的长远幸福和全国的雄伟示范”。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惟有奋斗才能留下深深的印记,惟有奋斗者才能永葆青春的朝气,惟有奋斗,才能不断增强成就感、尊严感、自豪感、获得感。 三、团结奋斗是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时代要求 (一)准确理解团结和奋斗之间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百年奋斗历史还告诉我们,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这深刻指出我们所强调的团结是围绕“明确奋斗目标”的团结,不是漫无目的“一团和气”;我们所倡导的奋斗是“依靠紧密团结”的奋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 (二)团结奋斗是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时代要求 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说,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同样,淠史杭工程体现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精神,应该成为每名党员干部的座右铭。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在新的赶考路上,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二是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面对无寸物可攀、无立足之地的半山绝壁,林县人知难而上、迎难而上,他们将“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的豪迈口号化为具体行动,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上世纪50年代末,六安人民干成了超越时代、凝聚智慧的千秋大事。红旗渠精神、淠史杭精神启示我们,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过程更是遍布荆棘坎坷,时刻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意志。只要我们咬定目标,咬紧牙关,不懈前行,哪怕再累、再难、再苦,也不停下脚步,就能在一路攻坚克难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人间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