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花生糖带来甜蜜生活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入口清甜、香脆、不粘牙,儿时只要吃上一颗徐集花生糖就能开心一整天。现如今,你可以在各大超市、网店买到徐集花生糖,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徐集花生糖已经从小乡镇走向大城市,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六安市对外旅游推介商品的知名品牌。 11月15日,记者来到徐集镇东方红村,东方红村位于徐集镇西南部,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这一颗小小的花生糖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东方红村的乡村振兴提供了“高能量”。 在驻村第一书记陈鹏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东方红村六州牌徐集花生糖生产地——六安市康尔惠食品有限公司,探秘这一流传近千年的特色美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相传北宋时期,宋徽宗在汴梁微服私访时,吃到一种糖觉得特别好,一问才知是六安徐集花生糖,之后徐集花生糖就此传开。”陈鹏和记者说起徐集花生糖的历史渊源。历史典故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数百年来老徐集人代代相传,将徐集花生糖制作技艺如游丝般延至今日是实实在在的。 徐集花生糖以花生、大麦、大米为原材料,经过育芽、蒸煮、发酵、翻炒等多道复杂工序制作而成。走进生产车间,一股花生的坚果香和麦芽糖的甜香味扑面而来,让人不禁直吞口水。陈鹏解说道:“制作花生糖的第一步就是将大麦经过两轮6至8小时的浸泡,让大麦发芽,发芽的大麦糖分含量达到最高值,之后与蒸熟的大米饭一同放到特制的土灶里进行蒸馏发酵6小时产生糖浆,再将糖浆进行熬制就会得到制作花生糖的关键原料——麦芽糖。” 在熬制糖浆的车间,两口土灶引起记者的注意,据公司总经理李翔介绍,只有他们公司还保留着这种土灶制糖工艺。一颗好的花生糖,不但需要好的原材料,更需要高超的制糖技艺。六州牌徐集花生糖遵循古法的制作技艺在2014年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公司对麦芽糖熬制等关键工序,始终坚持古法制作,这也是六州牌徐集花生糖吃起来甜、香、脆的关键所在。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另一个车间内,一位工人正在用机器炒制花生,花生也是花生糖的重要原材料,这里的花生选用的是淠河两岸的小白沙花生,经过人工精挑细选,颗颗饱满、口味香脆。 跟随着陈鹏的脚步,记者来到炒制花生糖车间。陈鹏说:“我们的师傅将麦芽糖炒制到一定程度后,加入小苏打,麦芽糖会迅速膨胀,这个时候加入炒好的花生碎,进行搅拌,我们的花生糖糖坯就做好了。”这一步是整个制作工序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师傅精湛的技艺和对火候精准的把控,从而使炒制出来的花生糖香脆可口,不粘牙。当热气腾腾的糖坯被送到成模切块的机器中时,一颗花生糖就诞生了,最后进行包装,便可销往全国各地。 好的产品有了,销售出去才是硬道理。公司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线上拥有邮乐、淘宝、拼多多等多个店铺,目前正重点在抖音平台推广。线下入驻大润发、百大合家福、绿篮子等超市,并在全国各大城市拥有一级代理。 陈鹏笑着说:“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一颗小小的花生糖带动了东方红村60余户脱贫户、低保户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极大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也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陈鹏是六安市重点工程处派驻东方红村的第一书记,带着单位的重托一心寻求壮大村集体经济好路子。在单位的支持下,争取帮扶资金100万元用于新建村党群活动中心;结合村实际情况加强村集体原有的光伏产业管理,稳固收入;同时发展建材加工、绿化种植等产业扩大经济收入,实现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一行来到徐集花生糖原材料之一大米的原产地。在金黄的稻田里,陈鹏畅想着东方红村甜美的未来:“我们要把徐集花生糖的产业做大做强,现在已经研发出多种类型的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希望把我们的产品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商品并走出国门,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像吃花生糖一样,嘴里满溢的是香甜,心里洋溢的是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