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副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雪落长河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陈富川

  1971年深冬,正值数九寒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顺着河道直往人骨头缝里钻,时不时有雪花飘落下来。自从新河动工开挖以来,人们就住在河边临时搭起的工棚里,工棚是公社派专人用苞米秸、高粱秸、木头、草苫子和泥巴搭建的,里面垒一个通铺,人和人像煎鱼一样摆着睡在上面。
  此时,篱笆公社民兵连长崔德富愁眉苦脸。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一公里的湖洼地,水深一米多,既要抽水排水,又要挖泥打坝,施工困难,进度很慢。可上级已给他下了命令,他所在的这个连,要尽快啃下这块硬骨头,争取在年底前完成施工任务,为新河开挖后的第一个春节献礼。
  崔德富回头看了看他带的这支150多人的队伍,清一色的男子汉,最大的五十来岁,最小的十几岁,其他人都在三十、四十上下,看年龄,战斗力似乎还可以,但目前进展十分缓慢,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不要说春节前完成不了任务,就是到明年开春前都成问题。
  问题的症结出在哪呢?工地指挥部的县领导老杨和崔德富已分析过好几次了,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地质条件差、天气冷施工难度大。另外很多民工是第一次离家这么长时间,大家思乡心切,情绪不稳定。还有工地上伙食较差,大家吃的都是地瓜面窝窝头,营养跟不上,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老杨说他先回一趟县里,来协调解决。他是部队转业干部,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回到县里后,没多久就办成了两件事。
  老杨请来了县上的治淮宣传队来工地上做动员工作,几个节目一上来,效果还真不错。特别是一首《水灾苦》把众人唱哭了,《水灾苦》倾诉了遭受水灾的苦楚。歌中唱到:“七月梅季雨连天,太阳多日不露面,不知何故天变脸,无情无义水成片,洪水无情民遇险,房屋道路被水淹,田地庄稼全冲完,衣食无着真可怜,一家老小多悲惨,老天请你睁开眼,发发慈悲解民难。”很多民工亲身经历过这悲惨的往事,这歌声把他们唱得眼泪汪汪。
  另外两首《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修河小调》把众人的士气鼓舞起来了。
  《修河小调》里唱到:“一更里来月亮刚出山,修河的人群来到了岸边,拿起了锹来扛起了钎,抬起了杠子一溜烟。一心要争做劳动模范,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二更里来月亮出东山,修河要努力加油干,吃苦受累为得啥?为咱田地不被淹,一年四季能收全,从今后再不过那样的大荒年。三更里来月亮照正南,两岸百姓受苦几百年。无饭吃来无衣穿,四处流浪多可怜。旧社会灾荒没人管,遭受的苦难无处言。四更里来月亮偏西南,毛主席领导我们把身翻。又治河来又搞生产,男男女女不失闲。挖好新河来耕种,欢欢喜喜庆丰年。”
  经过宣传和动员,深受水灾之苦的民工们的觉悟程度得到提高,情绪稳定下来,挖好新河的要求也更为突出迫切。
  解决了思想问题,老杨办的另一件事是提高了工地的生活待遇。他磨破了嘴向上级求援,向同级求助,多方协调,全县又筹集了一批面粉、玉米面、蔬菜,还有一点大米、猪肉。工地食堂做到计划用粮,勤俭过日,适当搭配豆饼青菜,保证能够吃得好、吃得饱,改善了民工的生活。还购置了一些棉衣、棉鞋,分发给民工,更是温暖了民工的身心,提高了民工的劳动积极性。
  不久,雪停了,天晴了,大地一片白茫茫,寒风把雪粉吹起,直往脸上扑。吃了早饭,老杨和崔德富带领民工们来到红旗招展、白雪皑皑的洼地里,准备开工大干一场。气温已到零下10多度了,天真冷啊。老杨对民工们喊道:“同志们,不怕冷,不怕寒,脱棉袄,当好汉,大干六十天,春节完工把礼献。”说完带头甩掉棉衣,脱掉棉鞋,赤脚下水挖泥。崔德富和民工们看到县领导这样,也纷纷跳进刺骨的冰水中,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崔德富边干边对民工们说:“要想生产有保障,先将河道扒通畅;要想田地不受淹,挖成新河把水赶。”崔德富把裤管往上又卷一卷,扛起大铁锹跑到前面去排积水、挖淤泥。
  雪停过后的工地很是泥泞,运土的小车推不上去,有时候还会翻车。一连几天下来,虽然再没有一个人偷机取巧,这段最困难的湖里挖河工程有所进展,但进度还是不那么令人满意。
  夜已经很深了,月亮升了上来,崔德富虽疲劳不堪,但没有一点睡意。他看了看酣睡的民工们,心里很是内疚,比起他们,我这苦这累又算得了什么呢?另外,县里的领导老杨同志毕竟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总不能让他也天天下水啊。
  他思来想去睡不着,穿上衣裳下了铺,推开工棚的门,清清亮亮的月光里,一阵刮得脸疼的硬风吹了进来。借着月光,看到原本一片泥泞荒芜的水漫之地,开挖出一条新河向远方延伸。这是他和他的这些弟兄们仅靠双手和双肩,一铲一铲地挖、一筐一筐地抬,辛苦了几个月的成果。河修成了,来年庄稼收成就有保证了,老婆孩子都能吃上白面馍了。想到这,崔德富的嘴角露出了笑容。可在前面,还有一段怎么办呢?不能总这样,要想个法子出来。崔德富在外踱了很长时间,后来,他紧皱的眉头才慢慢舒展开来。
  第二天清晨,崔德富匆匆吃了碗饭,坐在铺头把鞋脱了,顺手拿起一把铁锹,吆喝着其他民工快上堤。他火急火燎地走上河堤,跟在他后面的人直喘粗气,劝崔德富走慢点。崔德富说:“我心里急呀,工程能不能在春节前完成,我心中没数啊。”
  看到民工们都赶到河堤了,崔德富说:“我们篱笆公社历年来搞水利都是英勇善战,敢啃硬骨头,今年怎么熊了?离过年不到两个月了,能不能在春节前完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虽然天气不好、难施工,但这是为我们自己挖的河,河挖好了,地里的庄稼才能保住,家里的娃娃们才能吃饱穿暖。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排除万难,按时挖好新河。”
  崔德富又把几个生产队长召集到身边,说,“从今天开始,作息时间要调整,早晨五点起床,六点半准时到工地,下午六点半收工,要加班加点,中午全部送饭到地头,苦战六十天,确保全线完工。我们几个要带头,赤脚跳河清淤。你们几个人分分组,分段包干,干得快有奖励。四个人挖土装筐装车,其余人挑担推车运输,要轮换着挖土运土,大干苦干加巧干,早完工早回家过年。”
  几个人听了,就散开召集人去了。由于实行了土方分组承包,工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竞赛热潮。特别是相邻各组,都暗自较劲儿,你追我赶、咄咄逼人。工地上人头攒动、红旗招展,有线广播里播放着一曲又一曲激昂人心的革命歌曲,民工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整个工地就像一条蠕动着的长龙,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从这以后,民工们常不等吹出工号就上工,收工号吹了还要争取多推一车土,工程进度明显加快,新河在一点一点向前拓展着。
  春节也越来越近了,已能隐约听到远处村庄的鞭炮声了,新年快要来了,新的希望也快实现了。
  这天早晨天气变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又飘了下来,可是这丝毫没有阻止人们的热情,崔德富和民工们又像往常一样走向河堤。空旷的河滩地里,北风刮得更急了,大雪下得更紧了。天地之间,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崔德富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呼喊声,他回头一望,远远地看见老杨在向他挥手,身后还跟着一大群人。崔德富又望了望落满白雪的新河,舒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