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栏·福彩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取法其上 六安问道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陆红轩

  对六安而言,红色是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在“红得早”“红得广”的基础上,如何能“红得久”“红得响”?向“最高最好”找标杆、寻参照,取法乎上,才能找到短板,看到差距,才能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2022年盛夏,六安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组织人员前往嘉兴市考察学习。通过对标先进,从嘉兴“红色+”探寻破题之道,以新的面貌、新的思路、新的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进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
何以“取经”嘉兴?
  何以嘉兴?每个城市的打开方式都不一样,但红船一定是浙江嘉兴最显性的城市标志。百年前,一叶红船承载着民族希望,从嘉兴南湖扬帆启航。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何以嘉兴?嘉兴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提炼形成“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烛照文化复兴,厚植文化自信。
  何以嘉兴?嘉兴以“红船精神”引领跨越发展,以“兴”字破题,绘就了“革命红、经济蓝、文化青、生活金、生态绿”的“五彩嘉兴”幸福画卷。
向嘉兴学什么?
  学习嘉兴的站位格局
  站位决定身位,视野体现格局。可以先从几个数据看嘉兴:嘉兴市陆地面积为4223平方公里,现有214个红色旅游资源单体种,每百平方公里的红色旅游资源单体的分布量为5个。全市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2处、移动革命文物1048件。
  六安从党的建立到新中国的诞生,28年革命红旗不倒、20年武装斗争不断、30万先烈为国捐躯,创建了18支师级以上红军主力部队,诞生了108位开国将军。据2010年底《六安市革命遗址普查报告》显示,登记在册革命遗址遗迹533处。
  “如果仅仅从数据看,相比之下,嘉兴的红色资源禀赋并不突出。但是他们红色文化的打造不仅着眼于全市、全省,而是把视野放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考察团的一位成员惊叹道。
  嘉兴围绕“不忘初心地”和“走新时代路”两大主题,打通沪嘉红色资源,开通“南湖·1921”全国首条红色旅游专列,将中共一大代表转移到嘉兴南湖续会的红色教育点串珠成线,打造出新时代“重走一大路”体验式研学品牌,成为全国的红色旅游爆款。2021年,嘉兴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03.54亿元。
  学习嘉兴干部的担当作为
  “敢不敢担当,是一种政治品质的体现;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我们在嘉兴的干部身上看到了。”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主任孙炜直言不讳。
  嘉兴南湖,一艘普通的红色画舫,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101年前,在“红船”上守望的王会悟,虽然当时只是党外人士,她却深受共产党人理想情操的熏染,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担当,把自己的人生写出了另一种精彩。
  “我们围绕‘红色+’下功夫,将渠道打通,实现资源共享。政府做‘产品’,企业做‘市场’。很多工作都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行先试。”嘉兴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蒋玺向考察团介绍道。
  担当作为、敢为人先、业务精湛是考察组对嘉兴干部的共同印象。一路上,他们化身城市推介大使,围绕“红色+”,从文化事业成就、产业发展思路介绍到浙江数字化改革举措,对各项数据、政策谙熟于心,个个都是嘉兴的“红色宣讲员”。
  学习嘉兴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嘉兴在新时代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初心地’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这代人要完成的事业”。嘉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罡的这句话,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概括提炼的以“首创、奋斗、奉献”为主要内核的红船精神,已内化到嘉兴人的血脉之中。革命的红船从南湖启航,给予了嘉兴最响亮的城市名片,但是嘉兴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反而在突出“红船精神”教育主题的基础上,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红色资源开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2019年,嘉兴市在全国先行先试开展红色旅游资源普查试点,根据资源分布、分类和性质建立普查数据库,推动红色文化与运河文化、马家浜文化、子城文化、名人文化、乡村文化等紧密融合,发展复合型、体验型红色旅游产品和业态体系,形成红色旅游产业链。
  红船文化、史前文化、古城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等,共同构成嘉兴城市的魅力,成为嘉兴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六安该怎么干?
  新时代六安的红色气质传承在哪里?“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英勇、“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豪迈……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干不好,就是给红抹黑,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六安与嘉兴同为地级市,嘉兴有“红船精神”,六安有“大别山精神”,革命先烈留下的丰富红色资源是六安赶超发展的最大底气。
  伸手不及,跃而可获。一直以来,六安人民以大别山精神为动力,汲取信仰之钙、党性之魂。保护好、利用好先辈留下红色资源,需要我们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苦练内功。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决心和勇气,坚持向他人学,抬起头来看发展趋势,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在对标对表中找差距;坚持向书本学,沉下心来学业务知识,熟练把握国家各项政策规划,成为行家里手;坚持在实践中学,沉下身子干工作,在解决问题中增本领,在负重前行中谋发展。
  借力打力,顺势而为。制定全市红色旅游整体规划,将红色资源与山水文化、皋陶文化、水利文化等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推进全域旅游,将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打造与乡村振兴、休闲康养、研学教育、体育运动等深度融合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发展机遇,建立六安、上海红色资源开发合作机制,立足资源特色和差异化发展实际,推动长三角区域内资源互补、市场共建、客源互送,共同打造以点带线、以线联面、点面结合的长三角区域红色旅游圈,实现借势发展、借智作为、借力推进。
  拥抱市场,创新致远。积极壮大红色资源开发市场主体,制定扶持政策、扩大营销推介,支持、鼓励社会公众以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参与红色旅游开发,推进居民土地、住房等作为固定资产参股投资,让更多老区人民参与到红色产业中,享受到资源开发的红利,实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坚持市场导向的开发策略,产品好不好,市场是最终的裁判。要加快推进红色旅游的产品化进程,在策划、包装到宣传、销售各环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意为卖点,打造市场认可、特色鲜明的红色线路、红色文创、红色品牌,壮大红色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努力走出一条红色资源助力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发展新路。
  八百里大别山连绵不绝,用她的千里苍翠守护了红色火种;六百里淠河水源远流长,写满了山河相望。六安的风骨倔强,挺立昂扬,绿水青山与红色文化的完美融合赐予这座城市独特的节奏,在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时期,融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定能走出一条具有六安特色的“红绿交融”发展之路,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