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要闻·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一路向东 “链”上合肥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上接一版)
  除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和S329合六南通道外,18根梁柱中涉及交通的另外2个交通设施协同重点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针对每个项目,我们都成立了推进专班,明确推进责任主体和推进节点计划,落实专人负责跟踪推进和施工环境协调保障。”朱宏表示,该局对市本级重点项目每周进行调度,对县区负责的项目每两周调度,确保所有项目如期完工。
  据介绍,我市规划至2025年,合六同城化交通路网方面基本形成三高速公路(沪陕、京台杭埠段、铜商)、三国省干线公路(G312、S329、S103杭埠段)格局。
  一路向东,产业为基。
  位于金安区三十铺镇长淮路以南、新安大道以东,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科大国创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00亩。项目达产后将满足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应用需求。自2021年11月初金安区通过专家教授委托招商合作模式获得科大国创有效投资智能网联与智慧能源系统研发生产项目的意向至今,经过10次线上线下对接、论证、会商。2022年2月13日,金安区政府与科大国创正式签约。
  2022年6月10日,六安市人民政府与蔚来汽车举行框架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区共建、行业交流、人才互动等方面展开合作。此次签约的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区,将成为六安市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其定位为高端铝压铸低碳循环产业园区。
  ……
  今年以来,我市还成功招引了总投资23亿元的国科激光显示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长新通信设备制造及光缆生产、总投资20.18亿元的年产30万吨生物基新材料等一批补链强链项目,获取有价值项目线索181个。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针对全市产业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产业链强链补链,开展‘双招双引’工作,为各地资源要素‘画像’、产业布局‘画图’,确保项目招引按图索骥、精准落子,把我市打造成合肥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和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的协同创新产业基地。”谈到下一步的产业发展方向,市投创中心主任闫浩滨充满了信心。
共 舞
  一路向东,深度链动。从产业到科创再到园区、市场,六安“链接”合肥从未间断。
  我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共建的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已成功引入两批共22个创新创业团队,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落户舒城。推深做实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区,园区新增注册企业79家、总数达到316家;霍山县与合肥经开区、叶集开发区与蜀山经开区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叶集区与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设智能家电家居产业园;加强供肥蔬菜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全年供肥蔬菜达45万吨;深化“庐桐肥舒”四县旅游联盟合作,携手举办“美好安徽·休闲皖中”等推介活动,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合六经济走廊是合肥都市圈核心廊道之一。
  近年来,走廊内的产业合作更是提质增效明显。单看工业方面,江汽集团在六安投资建设的变速箱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六安市星瑞齿轮、江淮永达等企业,成为江汽、合力等大型企业的重要零部件配套商;舒城杭埠电子产业园已成为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
  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六安链上合肥,不再是一个口号,正在走向全方位。
  一组数字见证发展,两年来,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05个、总投资2794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及合肥地区365个、总投资1537.8亿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5.3%和55%。
  融入长三角,首先是人的融入;对接合肥,首要是人的对接。2020年8月,在合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六安链接合肥——干部拜师学艺”行动正是以干部交流促区域协调发展的率先破题。
  “选派干部‘拜师学艺’,有助于六安和合肥进行多方面接触和交流,是我市积极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的实际行动,是保障我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培养六安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的现实需要。”在我市召开的首批六安干部赴合肥市“拜师学艺”动员会议上,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指出了“拜师学艺”的重要意义。
  建立干部交流挂职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六安链接合肥——干部拜师学艺”行动方案》,从招商系统、融投资平台、主要经济部门等领域遴选干部到合肥对口单位“拜师学艺”,目前首批38名干部已完成挂职,市投创中心副主任李凌就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经过三个多月的挂职锻炼,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招商系统的干部,我重点学习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知识政策,比照分析我市“5+1”产业链条,思考产业‘链上’合肥、配套合肥的关键节点。”李凌认为,对标合肥看六安,唯有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工作当事业干,以理念、思路、制度、方式的创新变革,才能创造出六安“双招双引”的加速度,为老区绿色振兴发展蓄势能、添动能。
  目前,第二批43名干部已到岗到位。学成归来时,涌泉报桑梓。相信这43名干部也将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作出新贡献。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一路向东,六安从未止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一路向东,六安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