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 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叶集思变

本报记者 吴炜 谢菊莲 宋金婷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今日之叶集,顺天时、占地利、应人和,我们必须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向思路要出路,向改革要举措,向开放要空间,以抢抓机遇的‘快人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胜人一筹’。”
  ●传统板材加工业向家居制造转型,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绿色板材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目前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家居生产企业达到10余家,家居产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近年累计引进家居产业及配套项目80余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每一次来,都是一次变化,在叶集这个年轻的新区里,更新改造完成棚改286万平方米,三元镇、姚李镇分别荣获“安徽美丽宜居百强乡镇”“安徽美食文化名镇”,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3个,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华丽蝶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腹地,冲山荡崖的溪流唱着、跳着汇聚成一条清澈的河流——史河。在史河岸边丰饶的土地上,有一个古镇,相传因早年叶氏商人经商生意红火,人丁兴旺,古镇称为叶家集,后改为叶集。
  从春秋“鸡父之战”的奇袭斗智到明清时期的商贾云集,从民强小学的百年春秋到未名文化的薪火相传,历史长河蜿蜒无息,知变、思变、勇变,成为每一代、每一个叶集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和着这座小城的呼吸和心跳。
变,从一颗果开始
  仲夏时分,蓝天白云下的史河总干渠平岗切岭段,水清岸绿,牛羊成群,生机无限。行走其侧,河水静静流淌,时光浅吟低唱,丝毫看不出曾在这里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麦收插禾之际,当记者来到位于平岗街道芮祠新村的这一段总干渠,沿着长长的青石台阶走下去,仿若穿越回到1959年那段热火朝天的激情岁月。
  这就是淠史杭工程中最高最长的切岭工程——平岗切岭,也是最艰巨的钉子工程,居于史河灌区总干渠中间,汲东、沣东、沣西3大干渠渠首之上,是整个灌区的咽喉,俗称“卡脖子”工程。
  平岗切岭工程高峰时期用工5万人,开挖土方342万立方米,仅用一个月的时间按时完工。为了将响洪甸水库的尾水引入这里,人们用铁钎、小推车等最原始的工具,发明了各种创新工具,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切开这条长3公里、深24米、宽60米的渠道,硬生生地把一座山给“切”成了两半。
  “建成后的淠史杭灌区实现了‘水在岗上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河’,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叶集区水利局局长万汉亿说道。原本杂草荒芜的山岗,如今被姹紫嫣红的果树覆盖,平岗地区作为本地打造“江淮果岭”的核心区,拥有桃树、梨树等经济果林种植面积逾3万亩,大型农业合作社数十家,带动近千户村民脱贫。
  从桃、梨到葡萄、山核桃,从赏花会到采摘节,从果品到果汁果酒,从“平岗鲜桃”申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打响“果岭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全区建成江淮果岭总面积5万亩,年吸引游客达10多万人次,带动当地和周边旅游经济收入2000余万元。
  一颗果,从零星栽培、提篮小卖到基地生产、规模种植,从单一产品、单调产业到延长链条、纵深发展,走出山岗,走入全国。
  62年前的今天,当“喜水”送过平岗,无数人喜悦欢畅,仰望头上的高岗大岭,俯视脚下的奔腾不休,他们是否会想到,62年后,敢干、苦干、实干的叶集人沿着前辈的足迹,发扬淠史杭精神,科学谋划,战天斗地,从此,荒坡变绿岗,果园飘瑞香。
变,从一片板开始
  叶集人经商的本领是源远流长的。
  鸡鸣听两省,抬头望三县。不过是巴掌大的地方,却是一块风水宝地——身处豫皖界,东望长三角,西接中原地,南枕大别山,北连淮河水,叶集素有“大别山门户”和“安徽西大门”之美誉。
  “邑中舟车之集、商贾所凑,以叶家集为最。”明清年间,叶集市井繁华,盛极一时,南北街道及各港口分布着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6省商务会馆和600余个货行。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