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副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我和我的母亲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柴苒

  我出生在60年代末,兄妹四人,排行老二。回想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往事,留下最多和最深记忆的都会与母亲有关。母亲名叫汪太英,今年78岁。我兄妹四人都经历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难岁月,能够把我们兄妹四人抚养成人,都离不开母亲的功劳。今年的母亲节到来时,促使我认真地梳理了一下,发现母亲年轻时竟然有这么多的能力。
  母亲是缝衣服、做布鞋等针线活的能手。小时候我经常捡哥哥的旧衣服穿,平时穿上新衣服的机会不多。但有一件事,我永远都忘不了。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的暑假里,母亲教我制作简单的渔具,并让我到家门口的大堰塘去钓黑鱼。有一天傍晚,我在堰塘两边间隔地插了十把鱼钩。第二天黎明时分,我一个人到大堰塘去收钩,开始检查的几把钩都没有什么收获,当我检查到水凼处的最后一把鱼钩时,惊喜地发现这把钩的前端已严重斜向水面,原本松弛的鱼线被拉得笔直,竟没有一丝动静。我激动地拔出渔竿的一端,用力往岸边猛拽,一条褐中带绿张着大嘴巴的大鲶鱼露出水面,就在那一瞬间鲶鱼挣脱了鱼钩,在半干的水凼里乱蹦,我一下扑上去用胸膛和两只手按压住,才没让它溜到水里。我把它带回家,母亲见了非常开心,她用称一称,鲶鱼竟有三斤多重。当天早晨母亲就挎着篮子把它带到集市卖了,卖了一元五角钱,母亲用它换回了几尺浅蓝色的布料,亲手给我缝了件夏天穿的衬衫,这是我孩童时代最珍爱的一件衣服了。我们兄妹四人穿的衣服以及春节才能穿上的新布鞋都是母亲亲自做的。
  母亲会种菜、养家禽和牲畜及干农活。在不同季节,我家菜园里总有各种茂盛的蔬菜。母亲会养牲口,她每年都会孵化和饲养成群的鸡、鸭和鹅,有的年份还饲养一两头猪。母亲还时常帮助父亲干些农活,插秧、割稻等样样都行。母亲能做日常饭菜,家里来客人时,也能搞一桌美味。但那时候家里有客人喝酒,我们小孩子是不让坐桌子的,但我们也会跟着沾光,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荤菜,因此,我们小时候总盼着家里经常来客人。
  母亲虽然没文化,但却会算术。少年时代,我经常陪母亲上街卖东西,母亲常常天不亮就挑着篮子,装着蔬菜、鸡蛋或一两只家禽,到十公里以外的老县城去卖。我小时候使用标有密密麻麻星号的老式秤杆时总是笨手笨脚。而母亲则动作娴熟,能很快将秤砣移到准确位置,找到实际斤重的平衡点。而且她还会算账,把价钱算得又快又准,让当时学过算术的我自愧不如。
  母亲也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我性子急,我稍大一点有时帮家里干些农活,见到大片的农活要干,总爱抱怨,她经常对我说“眼是孬种,手是英雄”,教会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哥哥和弟弟都读到初中毕业,母亲安排他们各自学了木工等工匠技艺;唯有一点遗憾的是妹妹只上了小学几年级便辍学了。母亲一直支持我多读书。这一点与我的父亲不同,父亲曾在我高考落榜时说我这辈子就是回家种田的命,不太支持我继续复学。但那时我潜意识里不相信宿命论。
  在我步入青年后的打工求学时期,母亲的一封家书震撼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高考落榜后家里没有能力继续让我复学,1991年9月,我孤身一人到上海打工,先后做过码头装卸工、司炉工等工作。但我一直不甘心高考的失败,打工第二年,我便开始报考法律专业自学考试,在打工的10年间,我利用业余时间,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完成华东政法学院的法律专本科自考近三十门课程。我的苦学经历曾获得了上海多家报纸的报道。就在我求学考试的关键时刻,意外地收到母亲的一封信,我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边读信边流泪。因为在我印象中,母亲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竟然能写信给我,鼓励我。信里除了几个别字和称谓不当(她把“儿:你好”写成“儿:您好!”)外,在我看来它就是一封“完美”的家书。母亲是怎么认这么多文字的呢,直到有一年回老家发现她床头柜上有一本破旧的字典后我才找到答案。母亲50多岁学识字使我惊奇和感动不已。在母亲的精神激励下,后来我终于在上海考取了律师资格,圆了我的律师职业梦。
  我的母亲跟父亲一样忠厚、善良和勤劳,他们含辛茹苦,经历过太多的磨难,但是他们总是乐观、从容面对。从儿时记忆开始,每年的国家农业税是无数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后来国家也因他们这一代人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取消了农业税,还实施了反哺、脱贫攻坚等政策,城乡差别逐渐缩小,无数个农村家庭走出了贫困,步入小康生活,广大的农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天,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愿我们的母亲们都能安享晚年!祝伟大的祖国母亲更加健康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