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百花园·人在旅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探秘孝山杨三寨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杨三寨的山间 蒋传云 摄
  金从华

  早在二十年前,我在主编《霍山民间传说》一书时,就有篇《奇洞神像千古绝,杨三孝名万代传》的文章吸引了我,我是从这篇文章最早了解到孝山杨三寨的,也因此许下心愿,约三五好友,攀险峰探怪洞,吃神韭品孝文化。然而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热衷于名山大川,总以为家门口没有好风景,我也早已忘了“探秘孝山”那档子事了。
  今年“五一”,因疫情影响,不便外出,我便把自己“逼”上了孝山。
  孝山杨三寨位于霍山县东西溪乡杨三寨村,是当地政府正在打造的一个景区。孝山杨三寨海拔约800米,登顶四望,岳西、舒城、金安、霍山尽收眼底。与东石笋景区、万佛湖景区形成了“金三角”。
  孝山杨三寨,一峰兀立,形如毡房,壁立千仞。寨下石砸河碧水环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整个景区以“险”闻名、以“怪”引人、以“孝”著称。
  孝山杨三寨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相传宋朝末年,寨下住着一户杨姓人家,出了个叫杨三的小伙子,生得魁梧,力大无穷,喜欢舞棍弄棒。由于父亲早逝,杨三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性,横行乡里,特别是对母亲的不尊,引起邻居们背后对杨三指指点点。不久,元军南下进犯霍山,这时就有人怂恿杨三说:你杨三若真是个爷们就和元军去比个高低。谁知那杨三还真的钻了套,带着一帮小兄弟上了村边的山头,安营扎寨,并举起抗元义军大旗曰:杨三寨。杨三这一举动令人刮目相看,投奔到他麾下的人络绎不绝。杨三俨然一个军事首领,首领就要有首领的样子,杨三决定报效国家。这样东西溪的杨三寨与落儿岭六万寨、漫水河殷氏寨和诸佛庵护国寨形成犄角,令元军闻风丧胆。杨三寨三面绝壁易守难攻,又是进山的门户,元军无奈,先是火攻,大火烧红了石壁,但义军仍巍然不动。元军继而围困数月,企图断了义军粮草,不战而屈人之兵。杨三白天操练士兵,夜晚则蒙头大睡、养精蓄锐。一晚,杨三梦见一只小鸦衔虫喂一只老鸦……又一晚,杨三梦见一只小羊跪着接受母羊哺乳……杨三幡然悔悟,顿发孝意,怎奈离家半年之久,思母之情无以言表。义军在寨上孤立无援,乡邻闻之则从林中密道给义军送去粮草,杨三母亲更是积极参加,她做梦都想看看儿子。老妇人带上一大篮吃的,通过丛林密道上寨,不料惊动了元军,元军紧追不舍,就在杨三母子快要相逢之时,母亲却滑下了山崖。眼见母亲要掉下寨下急喘的河流,杨三抓起身边的巨石砸河拦母,寨下这条河也因此叫了“石砸河”……母亲是拦住了,可母亲已没了生命体征。杨三悔痛交加,他把母亲背上寨中,有人告诉杨三,只要在七日之内到天山挖到神韭菜,杨母尚可复生。杨三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夜去了天山,在寻找神韭时尝遍了千难万苦,那路上的艰辛更是一言难尽,到寨中时,早已过了七日,杨母已驾鹤西去了,杨三嚎啕大哭、悲痛欲绝。为此杨三立下誓言:三餐跪食,终身不娶,一心念佛,为母祈祷!奇迹出现了,杨三后来化作了一尊“红石佛”,打坐在杨三寨上。据说寨上养了很多护寨的狗,有条老母狗眼睛瞎了,主人喂狗粮时,那条老母狗不到,其他狗一律不吃。杨三寨从此也就叫了“孝山”,而那株被杨三扔在石壁上的天山韭菜竟神奇地活了,后来竟成了“中国十大种源菜”。
  孝山名不虚传,明朝皇帝朱元璋为弘扬孝文化,率文武百官来此参拜。朱元璋休息的地方叫“真龙地”,朱元璋大队人马所到之处尘土飞扬,于是那里便叫了“尘土”,说来也怪,朱元璋是秋天去的孝山,而那时山岗上本应在冬天开的梅花却怒放了,因此那里后来就叫了“梅开”,朱元璋在一个山岭小憩并令琴师弹了九支曲子,而那个山岭后来就叫了“九曲岭”,朱皇帝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一个个美妙的传说。
  5月3日,晴,高温25度,低温18度,这就是一个为我量身定做的旅游天气,于是约了三位好友,驾车前往孝山杨三寨。
  我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徒步从后寨门进入,后寨门是个天然的石门,就叫它“通幽门”吧,因为过门之后就是幽静树林,可能是地壳运动使然,给我们留下一个不解之谜。
  过后寨门不久,渐闻水声潺潺,悦耳动听,这便是石砸河了,如在汛期,你会看到山洪暴发、浊浪排空、一泻千里的壮观。我们到了河边已是“走投无路”了,只能借助树枝竹条在绝壁上攀缘,有时担心枝条会断,想起那不堪设想的后果,真的是小腿肚抽筋,好在有向导在前探险。向导说,放宽心,这枝条的巧劲,能承受你意想不到的力量。这可能就是阿基米德要的那个支点吧!
  近年来,孝山游客逐渐增多,采幽索奇。登顶观日出,似置身泰山;探险石砸河,如临巨石阵;品尝神韭菜,享受人间少有珍馐佳肴;参拜红石佛,让人惊叹乐山大佛也不过如此。
  石砸河,青山叠翠,植被丰茂,怪石嶙峋,别有洞天。
  “三叠潭”是石砸河上第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景点。三叠潭顾名思义,是从上到下排列的三个深潭。三叠潭像是一个奇妙的乐队,三个潭因潭口大小、潭里深浅、潭间落差和水流大小会弹奏出不同的交响。如是枯水季,那水声便似“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若遇汛期,那声音便是“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五一前,孝山连续下了三天的雨,所以石砸河水不大不小,站在三叠潭下,仿佛还能听到那远去的、孝山版的《黄河大合唱》,令人热血沸腾,脚底生风。
  石砸河两边全是陡崖峭壁,让我真正领悟“路在脚下”的真谛。好在无限风光在险峰,引人入胜,让我忘了好几次险些滑下深渊的惊悚。那一个个被大水冲洗裸露在外、弯曲随性的树根,就是一幅幅美仑美奂的根书;那一棵棵生长在石缝中或从巨石肚下爬起来的老树,就是一盆盆巧夺天工的盆景。移步换景,闻鸟识音。手机拍到处,无山不画中。
  “青面佛”是石砸河又一奇特景点,位于“杨母搓衣板”之下,传说是杨三在此面壁思过,洗心革面,得到点化而形成的一尊石佛。青面佛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天然去雕饰,自然多造化。溪水从佛面滑过,在胸前形成一个幽潭,让人顿悟那“弱水三千”的大境界。
  “三妹沐浴池”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景致,传说是杨三妹妹沐浴的地方,既是浴池,避静是自然的。沐浴池三面绝壁,一面巨石如屏,形成一个私密的所在。池上“飞流直下三千尺”,溅起玉珠数万把,想像三妹那“南朝官纸女儿肤”,在碧蓝中戏嬉是何等的惬意啊!
  从石砸河四公里山水画廊中走出,回望西方寨顶,一尊“红石佛”栩栩如生,仿佛正在参拜东方如来,构成了孝山一大景观。
  红石佛,自然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孝山“七十二怪洞”。
  七十二怪洞是当年杨三占山为王时令士兵们开凿的大小山洞,有的洞深不见底,而且多数洞是相通的。这些洞穴主要是用来屯兵、藏粮、攻守、休息的,大洞可容1000多人,小洞也可容3至5人。怪就怪在山洞都是凿在绝壁之上,寨下石砸河嶙峋的怪石找到了出处,但按照当时的施工条件,是怎么开凿出来的?这成了一个不解之谜,而那寨顶天池,属无源之水却终年不沽,再一谜也。
  怪洞洞壁呈鹅卵石堆砌状,石角参差,似混凝土浇铸而成。其中,寨王洞是杨三的办公室、会议室兼卧室;棋盘洞是杨三与将士们下棋的地方;母子洞是军中妇孺住的地方;铜锣洞是紧急情况时的警报室,只要在此洞一跺脚,其他71洞均可听到警报,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藏宝洞是山寨的金库,想要进入仅搭云梯是不够的。再如张口洞、牛鼻洞、牛栏洞等都有一定的功能,还有一些佚名洞穴也期待游人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
  向导说,“观音洞”是一定要去的。观音洞杨三供奉观音菩萨和母亲灵位的地方,洞高数丈,先前常年香火不断,这可能就是杨三寨之“孝”的核心了。我手摸洞壁,想那千年前的杨三由“效”到“孝”,灵魂经历过怎样的涅槃啊!往事越千年,终归是百善孝为先。
  继续往前仍是一段险峻,便是佛人岩了,佛人岩与孝山仅一堑之隔,岩如斧削。石岩中部有一近2000多平方米的“佛洞”,原先佛洞右边有寺庙,属两层砖木结构,供奉大小菩萨百余尊,有僧人十余,也是杨三参禅拜佛的场所。佛洞左边有一无底洞,据说直通东海。这一边是佛祖的“回头岸”,一边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善恶对照,细细想来,那些无度的贪欲不正是个无底洞吗?
  孝山景点大小无数,这里我列举一二,以飨读者。
  从孝山杨三寨下来,我们都是饥肠辘辘、疲惫不堪了,因为我们早已过了“玩刺激”的年纪。这时向导忽然大声说:你们看,神韭菜!顺向导手指方向,我们看到石壁上有一珠郁郁葱葱的神韭菜。好像是神韭传递的能量,大家立马来了精气神。向导说,神韭菜可遇不可求,能在石壁上看到神韭菜也是大家的缘分了。神韭长在石头上,又一谜也。我常想,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佛,那他也一定有福了。这不,中午一盘神韭炒鸡蛋,便是我们的口福了。
  孝山杨三寨,还是一个待嫁闺中的处子,希冀更多的游客拔开荆棘,踏出坦途,早点揭开“华夏独一处孝山,皖西七十二怪洞”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