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双驱动” 乡村展“新颜”
——霍山县单龙寺镇推进乡村振兴侧记柴欢 本报记者 储勇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走进霍山县单龙寺镇单龙寺村的茭白种植基地,只见一片片茭白植株翠绿挺拔,仿佛在骄傲地向人们展示它喜人的生长态势。 这里曾是一片高低不平的撂荒地,因为不适宜耕作,以前杂草丛生。今年初,该镇通过发动群众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的方式,对撂荒地进行整改利用,种上茭白及粮食作物,200亩的撂荒地实现了“披绿生金”。 “到5月底茭白就能收获了,每亩预计产2500公斤左右,亩产值能达到4万元。”单龙寺村党员大户龚宗平说,镇上对撂荒地整改后,他带头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茭白。据介绍,在镇里大力引导扶持下,目前全镇农户的茭白种植规模达到500余亩。 来到该镇迎水庵村黄精种植基地,同样是满眼绿意。基地里,一棵棵黄精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山区种植粮食产量低,现在种上了黄精,给我们增收带来了新盼头。”沈申才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几年前他就萌生了种植黄精的想法。 迎水庵村“两委”在得知沈申才的想法后,专门安排他去学习取经。学成归来后,村里又帮助流转了50多亩土地,沈申才如愿成了村里的黄精种植大户。在他直接带动下,其他的村民也加入进来,全村黄精种植面积很快突破100亩。如今,黄精种植已在该镇迎水庵村、乌牛河村、双龙村等村逐步蔓延开来,全镇黄精种植面积超过了500亩。 田野里是一片生机勃勃,而白沙岭村的竹笋加工厂里,则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轰隆、轰隆……”伴随着加工机器的运行,一筐筐新鲜竹笋在传送带上翻滚跳跃,经过多道工序后,竹笋变成了价值不菲的笋干。 白沙岭村毛竹资源丰富,面积有5000多亩,竹笋年产量1000吨。过去,村民要把竹笋卖出去,费很大劲不说,还经常卖不上价。加工厂建到了村民家门口,村民采完竹笋就可以直接送到加工厂。“我一家人一天差不多能挖400公斤竹笋,一天能收入800多块钱。”村民甘前江高兴地说道。 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白沙岭村竹笋加工厂投用后,不仅解决了过去困扰村民的新鲜竹笋销售“老大难”问题,还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10多个就近就业岗位,每年带来就业增收20余万元。 来到该镇网红打卡地屋脊山脚下,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这里是该镇“屋脊水乡”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星空房”、“霍比特小屋”等设施建设。 “‘屋脊水乡’项目预计总投入30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星空房’10座、‘霍比特’小屋两座以及摄影主题萌乐园等相关配套设施。”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康养一体的旅游服务中心,可以让游客亲近好山好水的同时,享受吃住娱‘一站式’服务。” 位于该镇扫帚河村五家行村民组,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历经近两百年风雨洗礼的刘家花屋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在该镇政府的支持下,刘氏家族古宅由第七代传人刘山青、刘正卫出资300余万元进行修缮保护,打造成集美食、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民宿。如今,这里的招牌菜是寓意圆圆满满、十全十美“十大海”,来看百年老宅、尝鲜“十大海”必须得提前预约下单。 农旅融合产业兴,乡村振兴展“新颜”。近年来,单龙寺镇坚持农旅融合发展路线,一边沿332省道重点布局毛竹、茶叶、茭白、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及相应的加工业,一边沿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和东朱路建设“屋脊水乡”等重点项目,打造以农事观光体验、休闲康养为主的旅游景点,在农旅整合双轮驱动下,这个地处大别山腹地的乡镇迈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铿锵步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