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法院在线·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汪家大湾的前世今生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老屋正厅“行端品卓”依然清晰
  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王凤霞

  位于金寨县花石乡的大湾村,当地叫“汪家大湾”。我们想要了解大湾的历史,就一定要走进汪家老宅。老宅历经了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不仅承载着汪氏一族在此地的繁衍生息,见证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时光回溯到五百多年前,皖南休宁汪氏第七十三世永贤堂族人汪真,正值盛年,他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窑师”,勤劳操持,家境殷实,在当地也颇受人尊重。而此刻他眉头紧锁,遥望远方,因为他正面临着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考验,即将要带着自己的小家族远离故土另谋落脚之地。对于将要去向何方,路途怎样,他的内心充满了忐忑不安,但是作为一家之主,他不能把这种忐忑外露半分,只能把这些对于未来的担忧深埋于心。关于迁居的原因,据说是明朝的统治者为了使自己江山永固,对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姓都实施“遣散”,分而制之。汪氏祖上曾有“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的荣耀,人丁兴旺、日益繁盛的家道,使得他们也难逃“遣散”的命运。
  中国有句古话“人挪活,树挪死”。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有着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历史,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不畏艰险、勇敢奋进,为了生存而进行过无数次伟大迁徙壮举的劳动人民。
  汪真带着族人一路向西寻至当时的庐州府六安州上庄(即今大湾),便停留下来,或许是再也无力寻觅,或许是此地就是理想之地,汪家大湾就此形成。尽管背井离乡,但迁居于此的汪氏一脉从不曾忘根忘本,始终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勤勉劳作,知书识礼,以致世代人才辈出。他们不仅传承着优良的家风,更把本属于徽州的文化印迹也带到了此地。现在来到大湾的汪家老宅,不难发现“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都散发着浓浓的徽派建筑气息。每次,当我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伴着那“吱呀”一声响,都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恍然间走进了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
  置身其中,正厅上方“行端品卓”的匾额,已经成为流淌在汪氏子孙骨子里的血脉。站在进门的天井处仰望星空,想象着在这座宅院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有多少汪氏子孙曾经也如我这般凝视过这个四角的天空呢?又有多少匆忙的、悠闲的、焦灼的、平淡的脚步从这里踏过呢?在红旗高扬的革命年代,又有多少英雄儿女在这里留下过他们动人心魄的青春赞歌呢?
  歌声延展,唱进新时代。老宅也重获新生,虽然没有了初建时九十九间半的宏伟,但是保留下来的几十间老屋依然足以令人惊叹。正厅左侧曲环回绕、高低错落的几间老房子里摆满大别山农耕民俗文物——手工绣制的“对襟褂”“虎头帽”“抓周鞋”,入眼就能让人想起童年里母亲那温暖慈爱的双手;“茶壶”“酒碗”“抓鱼篓”,件件都能勾起内心深处不可言说的乡愁。再往里走,九间乡土味十足的民宿,已经成为久居城市的人们休闲度假的归宿。
  那些怀着不同心情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中,有带着乐器、画笔、照相机的艺术家,有成群结队欢声笑语“诗酒趁年华”的青年人,有带着孩子专为感受乡村纯朴生活的年轻父母……他们虽然年龄层次、职业经历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在这里寻找到一份久别的宁静,体验到一份许久未有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人生是一段很奇妙的旅程,奇妙就在于这段旅程充满可期的未来,你永远不知道在你的下一段路途中将和谁相遇共赴一程,就像一个大山深处原本平淡无奇的小山村,怎能预见会迎来一次不同寻常的来访?随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至此迎来惊艳赞叹的目光;就像我,也无法预见有一天我会与这个叫“大湾”的小山村日日相见,紧密相连,读她千遍也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