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百花园·人在旅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沙河的秋天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大鹏

  沙河之秋。  张巨江 摄
  从斑竹园向西翻过一条高高的山岭,便是沙河。沙河实际上是一个谷地,南北走向有一条小河,当地人叫她沙河,沙河因河而名。这里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交界处,往西南翻一个山岭到湖北,往西北越过就是河南,沙河就卧在两道逶迤不绝的山岭下。或许是这里地势相对的开阔,又处于三省的交界处,所以自古便有了人家,有了今天的小街。
  深秋的沙河,山岭处处不能用色彩斑斓来形容。大片深绿的主色调上,点缀着暗红、绛红、灰褐,间或有几点闪亮的火红与金黄色,这些不知名的大树、小枝、灌木丛与秋草把秋山点缀得缤纷有致。山岭下的色调更灵动鲜活一些,河谷上有一大片桑田的青绿,有几棵红色的乌桕散落在田野,与村边几株或十多株的金黄色的银杏树一起,构成了沙河秋天的风景。
  沙河的银杏,千里大别山有名。这里的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栽种的银杏树的确比大别山其它的地方多,是风俗使然,还是这里的水土特别适合银杏树生养不得而知。在小街的南边,近东面的山坡上,就有五株特大的古银杏,高耸参天,最长的树龄700多年。这几棵大树,两人合抱之围,树干笔直,满眼金黄,向几把巨伞在空中打开。秋风轻拂,一片两片的黄叶不时从树上飘零而下,树下黄叶堆集一层,让人不忍踩上去。望着这几棵古老的银杏,我在想是这片土地与环境特别适合的她的生长,才如此长得壮硕吧。
  这样的风景要是在繁华地界,不知有多少人来此拍照留影。但在沙河,这里很安静。我们在此盘桓差不多一个多钟点,只见几个女子来此摆姿留影,嬉笑。薄阴的天气里,偶尔阳光从薄云中露出来,光线并不强烈,只是把这银杏的金黄映显得更纯粹了。不远的道路上往来的车辆只是间或有一两张驶过。行人也少,村里几户人家闭着门,没有嘈杂,甚至也听不到鸡鸣狗吠。古银杏守着这里的山川人家,秋天里静谧而安详。
  古银杏高耸参天,她见证了沙河多少事?她应该不会忘记她南边的下楼房村。这是周家老宅的所在地,一色青砖的院墙与瓦房,没有徽派那种常见的高墙壁立,楼阁有致的风貌。但百多间房舍回廊相接,次第相连,其气派在大别山中属上乘。1947年的岁末,古银杏见证了一段中国的现代史的画卷。
  1947年12月30日,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等走进了这座乾隆时周家建造的房舍,并在此生活了47天。我走进老宅,见到时房舍里展示着一幅幅刘邓大军挥师大别山的图文介绍。想当年,大军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红军走后,大别山经过国民党的清肃,少粮也少人。很多群众由于害怕再遭到还乡团的报复,在大军到来后,甚至也不敢分地主的土地,部队的生存极为困难。正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刘邓开始分兵,刘伯承带领一部转向淮西,邓小平率一部坚守山中,作出向南展开的态势,进逼武汉、南京,两军互为犄角。在大别山中站不站稳脚根,是邓小平思考的主要问题。一向务实的邓小平,来到下楼房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当地干部了解实情。当时中央号召各地要进行土改。但地方干部认为,这里敌情特别严重,如果强制进行土改,不但不能发动群众,还要脱离群众。邓小平听取大家意见,向中央写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大别山土改的情况,建议土地改革应分区域进行,在解放区很巩固的地方可以搞土改,不巩固特别是游击区或新解放区不宜搞土改。党中央、毛主席十分重视邓小平的意见,很快复电,同意邓小平关于分区域进行土地改革的意见,并将这个意见通知了其他解放区参照执行。这段辉煌的历史永载史册,小平同志从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以贯之。
  农历1947年的大年三十,邓小平是在大别山中这座宅子里度过的,地方干部们给指挥部送来了点猪肉,邓小平全部给退了回去。他治军严格,烤火的树枝也不准拿群众一根,全部由警卫战士亲自到山上砍,新采的树枝烤起火来,青烟直冒,他和大家一起吹火。
  这些活生生的回忆,让我们心中的敬意油然而起。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的设立,也让这座300多年的老宅有了种静穆之感。
  秋阳洒下来,秋风微微拂过,历史中的回忆与回忆中的历史,要是说哪个季节最合适,还是秋天。一丝苍凉,一丝感悟,只有在这秋天的季节里,才能达到内心与外化环境高度的统一。
  城市之秋与乡野之秋风景不一,南国之秋与北方之秋,味道也是迥异。大别山的秋天来得静,来得早,自有气象万千。但在沙河,你的静谧与静穆,是一种别样的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