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螃蟹咏
皖西日报
作者:汪昌陆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图源百度百科
汪昌陆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黄,蟹肉壮。”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正是螃蟹最肥最成熟的时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就充分展现了大观园众姊妹赏桂食蟹、颂菊咏蟹的优美画卷,可谓一场视听觉上的饕餮盛宴。 史湘云在薛宝钗友情赞助下,邀请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和凤姐等人进园赏桂花,大家在风景宜人的藕香榭入席。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也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新巧别致,情趣盎然。众人分两桌坐下,边赏桂边吃蟹,凤姐说:“把酒烫得滚热的拿来。”又命小丫头们去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预备洗手。众所周知,现在人们在吃完蟹时,或是用温水泡过的香芹或茶水来洗手,或用食醋洗手,再用水清洗,去除异味。而这“绿豆面子”如何洗手?后经查得知,这“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就是古人生活中常见的清洁品,即澡豆。宋代之前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品香皂、肥皂,古代爱美人士在洗手、洗脸、浴身时,会使用一种特制的清洁品即澡豆,就是在绿豆面里加入一些中药,把菊花、桂花放在澡豆下面熏蒸,熏蒸过后,再将菊花和桂花过滤掉并研成细末,这就是“绿豆面子”,用它洗手不仅清洁、芳香,而且还有保健及治疗作用。当然,还能用它洗面、熏衣等,它已成为贵族士大夫阶层的男男女女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再说到食蟹,我国自东汉以来就有记载,隋炀帝杨广对食蟹情有独衷,称是“天下第一美味”。螃蟹入诗多见于繁盛的唐宋时代。“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李白写出了在明月下饮酒赋诗,醉卧高台之情状。苏东坡嗜蟹成癖,不仅发出“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 的感叹,而且在江南做官时常以诗换蟹食之。曹雪芹家三代四人在江宁织造任上做官五十八年,且烟柳繁华地,富贵风流乡盛产河蟹,自然不会少享用。 众人吃蟹时,湘云便取了诗题。宝黛钗探湘五人,以菊为咏,共作十二首菊花诗,结果林黛玉一举夺魁。这时大家复又要了热螃蟹来,贾宝玉意犹末尽,诗兴正浓,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宝黛钗再次登场,各作一首《螃蟹诗》。宝玉提笔: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宝玉即兴而作,首联写出了赏桂吃蟹“兴欲狂”高兴劲,极符合十几岁公子哥性情。颔联用典,饕餮是传说中一种特别贪吃的凶兽,喻贪婪之人。王孙是自嘲。螃蟹横着爬行,即“横行公子”,又称无肠公子。颈联写吃蟹情况,虽然螃蟹情寒,脐间积冷,但因馋贪食,也顾不上忌讳了,吃得满手腥香。尾联“坡仙”即苏东坡,其《初到黄州》有句:“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而贾宝玉绰号叫“无事忙”,可能有暗合。 黛玉看了宝玉的螃蟹诗说:“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便提起笔来一挥: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多愁善感的黛玉却另辟蹊径,诗中描绘盘中的螃蟹,蟹足“铁甲长戈”、蟹肉如玉、卵块如红脂。句式对仗工整,形象生动。但这首诗较直白,没什么深意。她自己也知道不如宝玉的,因笑道:“我作的不及你的,我烧了他。” 这时,宝钗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首联把贪婪追逐名利者,盼望重阳早到来能喝酒食蟹。颔联是出彩之笔,蟹是横着爬行没有方向感,螃蟹不管眼前道路是直是横,蟹有壳无皮,蟹壳之内除肉是白色外仅存黑色膏膜和蟹黄。此句是讽刺世俗人为名利而不择手段。颈联表面是说去除腥味,光喝酒不行,酒里还要加菊花;防蟹之寒,还要用姜作佐料,实际上是说对其贪婪本性必须对症下药。尾联是说螃蟹已经在锅里被煮,月夜水边空留下禾黍的香味。喻贪婪之人最终没有好下场。 细细品味上述三首《螃蟹诗》,既写出时节时令,也描述形态习性。“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令人垂涎。如果说黛玉的诗偏重于个人情志的表达,而宝钗的“螃蟹咏”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更为正统的、为时为事而作的精神。宝钗作“螃蟹咏”也正如众人说,是骂,是讥讽世人的。宝钗为人低调,做事谨慎。王希廉对此也注评道:“宝钗蟹诗是讥讽世人。”宝钗通过细致地描摹螃蟹的形貌特征,并将之延伸到人间万相,不仅应景、切题,也更暗合了中国传统。 大观园里的雅宴赋诗,并不全是些个人情感的家长里短,生活琐事。面对如此佳肴美景,宝玉看的是“泼醋擂姜兴欲狂”的宴饮兴致,黛玉看的是“桂拂清风菊带霜”的自然惬意,宝钗更为深远地看到了“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可怜、可悲、可叹的世相,不由得将整首诗的格调从单纯的佳节宴饮中抽离出来,在小题目中寓含大意,看到了更为深广、深刻的社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