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栏·理财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奋楫争先开新局 “第一动力”正澎湃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纪实江婷婷 周敏 本报记者 储勇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做法是,将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目标定位,坚持以创新之策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加快动能转换,提升发展竞争力
  该区制定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办法,多措并举鼓励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在动能转换上发力。围绕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技术创新能力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础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设研发平台,促进人才、技术协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截至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围绕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在全市率先启动“5G+工业互联网”项目,以“5G+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截至目前,区内拥有省级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个,9家企业先后实施示范试点,瀚海新材料5G数字工厂入选全省首批5G创新十大应用。通过5G赋能,促使企业运营成本下降20%,带动产能提升10%,企业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围绕推进“老树发新干”。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项目库,推动企业实施技改工作。截至目前,园区共计实施技改项目72个,计划总投资66.4亿元。今年,瀚海新材料、中财管道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获得2021年六安市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在“专精特新”上发力。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今年以来,园区成功申报“专精特新”培育库企业1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推荐瀚海新材料等7家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板”挂牌。园区首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淮永达机械连续3年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累计223万元,专门用于企业创新研发和转型升级。
  制度创新
  ——强化政策支撑,激发发展新活力
  该区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工作推进机制,为企业成长壮大、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创新政策扶持。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出台《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办法》,设立3000万元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新认定各类国家、省级创新研发平台,及在战新企业发展、企业科技创新、实现税收增长、提高投资强度、发展效益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出台《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细则》,扶持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优化土地供给模式。树牢经营园区理念,推动“亩均论英雄”观念落地生根,园区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连续3年下降率8%以上。“亮剑”存量资源,出台《低效闲置用地处置的意见》、《土地收储实施细则》、《收储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土地政策,建立多部门协同处置工作机制,梳理更新土地台账,分类施策、逐个突破,持续唤醒“沉睡”资源。近3年来,先后下发限期整改等通知书40余份,约谈企业50家次,累计盘活“僵尸企业”21家2287亩,逾20万平方米闲置厂房重焕生机;收回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2293.8亩,清理处置闲置低效土地25宗2215亩,置换引进冠盛蓝玻、富申冷机、AI智能洗衣机生产基地、瑞利达新材料、鹏盛新材料、旭辉商务中心等一大批优质项目,新增投资31亿元、年产值可达26亿元,西商集团、凯旭服饰、力克机械等企业实现当年处置、当年投产、当年入规。精准实施财政投资重点工程建设、土地收储报批、征地拆迁、融资实施等计划“四划合一”,积极落实“增存挂钩”机制,科学合理安排土地供应计划,提前做好项目规划引导和联合审查,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需求。落实“差别化供地”,对单位产出高的企业给予优先保障,中财管道科技、工匠超纤、富春网营物流、鹏达纺机等一大批项目实现快速落地。
  金融创新
  ——实施资本驱动,推动发展加速度
  该区更加注重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和平台思维,充分发挥国有平台、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投资力量,为园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做强国有投融资平台。财政出资5亿元做大平台公司规模,组建东都创业投资公司开展股权投资业务,设立东城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开展资产运营业务,增强政府平台融资“造血”能力。近年来,平台公司累计为区内重大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14.54亿元。同时,加强与省创谷、深创投等有实力的基金公司合作,联合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总资金规模达2.6亿元。今年上半年,在市产投带动下,与省创谷资本合作引入了上市公司立方数科,打破了园区自2002年以来无新增上市公司的局面。探索市场化运作产业园。通过政府推动、社会资本投资,打造集建设、招商、运营、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市场化产业园。目前六安电商产业园、名家汇光电产业园、富春网营物联运营中心、宜佳汇产业园、鸿达科创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园等6家近70万平方米产业园已初具规模,100多家关联性企业先后入驻,建成后预计带动投资30亿元,新增年产值过50亿元、税收近2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出台《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上市挂牌奖励办法》,全面启动开发区“雁阵计划”,通过政策引导、专家辅导、精准指导,加大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力度。目前2家企业纳入2021年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5家企业纳入市级重点储备企业库。修订完善《六安开发区中小企业续贷过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今年以来完成企业续贷过桥资金3450万元;建立“税融通”业务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审核公示93家税融通贷款企业并及时推送给各家银行和市融资担保公司,目前7家企业已实现“税融通”贷款4735万元。
  招商创新
  ——坚持引育并举,汇聚发展新动能
  该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着力挑商选资、招大引强,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先后落户园区。精准招商,做强园区产业特色。围绕主导产业“强链、拓链、补链、建链”精准招商,坚定不移抓大项目、好项目,1-11月份,园区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个,同比增长48.15%,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其中工业类项目占比达到88%、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到84%,园区“131+2”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靠大引强,壮大园区实体经济。聚焦上市公司,充分挖掘其定增募投或扩张项目。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围绕合肥产业做强做足产业链配套。成功举办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企业家座谈会,与上海松江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引进宜佳汇产业园、五粮泰二期等一批有望冲刺“科创板”挂牌企业投资项目,正在洽谈长江精工、东旭光电等一批上市企业投资项目,充实区内上市后备企业资源。重点培育,加快项目扩容提质。积极培育本土企业“领头羊”,做强优势产业、做优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现有基础强、产业层次高、发展势头好的主导产业项目和未来成长空间大的前沿产业项目,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骨干企业。重点项目高效推进,抓好激智科技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五粮泰生物年产20万吨高效全速溶糖脂肽、LED/MiniLED新型显示光源生产基地等项目的建设,为园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服务创新
  ——提升服务质效,塑造园区新形象
  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该区围绕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服务优化。坚持“四联四包”,持续深化“四送一服”“三重两上”包保联系,实施“1020”企业走访机制,实现园区副职以上干部“一对一”联企包项、对口服务,“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今年以来,累计走访企业600余家,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难题400余件,兑现资金补助1.55亿元,落实减税降费3.95亿元,办理缓缴税费1120.18万元,帮助420余家企业解决发展资金26.33亿元。流程简化。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推行“帮办+代办”制度,建立重大招商项目“一事一专员、一事一通道”制度,让代办员跑替代企业跑,推进工业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审批流程进行再优化,对内审程序进行大“瘦身”。落实“标准地”改革,实行土地“带标出让”,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全力营造有利于园区企业发展的软环境。硬件强化。成功申创3个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园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支持。长江精工获批全省“十四五”首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制定完善园区供电、供热、公交线网专项规划,有效解决了企业用电、出行等难题。目前园区集中供热已通过省验收,建成供热管网约11公里,为区内31家大型工业企业实施稳定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