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变迁
皖西日报
作者:吴继利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吴继利
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往往使我兴奋不已。浮想联翩的是对往事的回忆。 1957年我出生在金寨县斑竹园镇,少年时没有出过大山,总以为天下到处都是荆棘丛生。 1967年,我在峰回路转的七八公里外王氏祠小学读书,沿途哪儿踩着石步过河,哪个岭头有歇息纳凉的大树,哪儿有玩耍的大石板,都记忆犹新。没有大人接送,同伴们夏天赤着脚,冬天穿着单鞋,连走带跑。我被踢掉指甲的右脚大拇指至今还是“瞎”的。 60年代末的一天,庄里来了很多人,很热闹,说是修路的。我们都腾出房子让他们住。他们是全县调度的农民工筑路工程队。住我家的是燕子河和铁冲的,约20多人。带的工具是锄头、铁锹、铁锤、钢钎等,还有板车,也有木质轱辘的独轮车。 1974年,梅(山)长(岭关)路在人力条件下全线建成通车,一条蜿蜒曲折的泥沙路自斑竹园经丁埠、古碑、青山、油坊店至县城梅山,全长150多公里。一日一班载客30多人的大客车,每日早晨6点从斑竹园发车,下午3点多到达县城梅山,时长9个多小时。同年,我作为斑竹园区篮球队员,随12人组成的篮球队去县城梅山参加全县国庆节运动会。客车行驶至古碑查儿岭路段时,因为路基坍塌,客车侧翻到5米下的沟坎造成1死4伤的交通事故,幸亏我们队员都无大碍。一个星期的运动会结束后,我回家一进门,母亲惊喜地抱着我泪流满面。原来她听说出了车祸,但信息闭塞,不知道后果。可怜母亲一周的煎熬! 八十年代,一条新的梅长公路竣工通车,途径南溪、双河、大畈、沙河店至梅山,长约90公里,路况较原先好多了。客运时长3.5小时左右,大大缩短了行程距离。九十年代又有双河经桃岭至梅山的公路建成,终于绕开事故频发的大畈岭,道路平坦了很多。 2009年至2010年,穿越金寨县境内的合武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逢山入洞、遇水飞桥的两条交通大动脉给大别山融入浓浓的现代化气息。镇境桥口村竹根河铁路大桥长1542米、高80余米,凌空飞架,气势恢宏,为大别山中第一桥。家乡斑竹园的土地上,动车与汽车并驾齐驱,汽笛长鸣。 党的十八大之后,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随着脱贫攻坚号角响起,“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展开。开山筑路,碎石架桥,挖掘机、铲车、大卡车的轰鸣声代替了过去人们肩担背扛哼唱的号子声。条条道路在阳光下建成。 如今,斑竹园镇合武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国道346、省道210、县道054,还有村村通、户户通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像是一张密织的网,镶嵌在美丽的乡村大地上。人们走亲访友轿车摩托代步,二元公交连通周边乡镇,驾乘舒适快捷的交通工具,直达北上广。人民大众共享着努力奋斗、砥砺前行的发展成果,享受着幸福美好的和谐生活。 吴峰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