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守护好大自然的甜蜜馈赠

——六安市“智慧气象”助推乡村振兴侧记本报记者 谢菊莲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1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初冬,“江淮果岭”闹腾过丰收季又恢复了往日的静谧,绵延数十里的桃林还存留着幸福的记忆。沉甸甸的果实承载的是农民一年的希望。然而,在果农享受大自然甜蜜馈赠的背后,无不凝聚着省、市气象部门的辛劳与汗水——“智慧气象”为林果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作为安徽省“数字果林”智慧气象服务试点之一,六安市近年来在省气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开展林果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不断提升精准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数据赋能 “智慧气象”提升林果效益
  六安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南北过渡地带,地理、土壤、气候、光照等条件让这里适宜种植果树,经过数十年的繁衍和扩容,“江淮果岭”几乎覆盖了六安市江淮分水岭区域全境,总面积4800平方公里。
  气象服务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智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气象服务,为林果产业守好自然灾害防治“第一道防线”。
  “过去种植果树靠经验,打农药、施肥都得看老天‘脸色’,如今有了精准的气象预报,不仅大大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产出效益。”金安区椿树镇桃花园生态农业公司是个数字化桃园,除了种、采两个环节需要手工,植保、水肥、锄草均实现了机械化。说起“智慧气象”服务带来的实惠,公司经理李国军深有感触。
  在李国军的数字化桃园,水肥可以机械化,但何时开展那得看气象条件。自从用上了“云上果林”平台,他能赶在晴好天气科学调配施肥时间段,有效规避往年刚施完肥就遇大雨造成无效施肥的尴尬和损失。“每亩肥料成本50元,我这2000亩果林单次施肥下来成本就高达10万元。如果施肥三天内遇大雨10万元就等于打了水漂,精准的气象服务帮我们省下的是真金白银。”李国军高兴地说。
  从2020年开始,省气象局以林果产业气象服务为突破口,通过数字赋能积极推进“数字果林”智慧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开发出“云上果林”平台数字化服务产品,为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应对特殊天气以及防范气象灾害提供了保障服务。这样的普惠平台实现了数字桃园与小气候数据监测服务,提升了果林数字化基础数据支撑能力。
  裕安区狮子岗乡新华村的脆桃种植户乔传军这几年搭上智慧气象的快车,精准化天气预报预警、关键农时气象影响预报以及栽培技术指导服务,让乔传军以及同他一样发展林果产业的果农尝到了甜头。
  “去年6月30日一早,我在‘惠农气象’APP上看到7月2日到7日会有一个连阴雨过程,连早饭都没顾上吃,就赶忙组织人力突击打药,总算赶在下雨前完成了600亩果林的打药任务。”乔传军告诉记者,桃子在生长期内遭遇连阴天气,病虫害就会滋生,下雨前必须打药。正是这样精准的天气预报为关键农时农事管理策略制定、灾害性天气科学应对争取了准备时间。
精准服务 “特色产品”增强抗灾能力
  其实,近年来气象部门为林果产业提供的特色服务,还远不止这些。记者了解到,在我市江淮分水岭沿线乡镇,如今有91座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了乡镇自动气象站全覆盖,10部人工增雨火箭发射架,5个固定人工增雨作业点和多个流动作业点,分布在各乡镇接收气象预警信息的气象电子显示屏……这些精密的气象数字化服务工具,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气象保障和科学支撑。
  2019年,市气象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园艺学会,根据“江淮果岭”生态区需求,在重点产区勘察布设人工增雨作业点,并在当年针对脆桃膨大期旱情,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