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法院在线·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回望农事巨变 更待乡村振兴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   本报记者 徐缓 摄于霍邱县马店镇李西圩村   
  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鸟类的天堂  王 勇 摄   
  芮重庆

  今年是我党百年华诞。一百年来,我们党率领各族人民前仆后继,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把一个积贫积弱、受尽欺侮的苦难中国,变成了一个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尤其是我们党郑重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消灭贫困的目标已经实现。这一彪炳千秋的功勋,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经年奋斗的结果,更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实施扶贫攻坚的成果。
  我出生在农村,学的是农业,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感同身受。1973年春天,我被抽去参加地委“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当时,地委在寿县堰口区16个大队派了工作队,都由抽调的部门负责人领队。时在江黄大队的科委副主任范纪康看到两三个生产队才摊上一头耕牛,不得不由人来拉犁耕田,就找到地区农科所,要求支援一台拖拉机帮助犁半个月地。我就回农科所接了方师傅开着“丰收35”来到江黄。时值春荒,农村口粮紧张。为了招待驾驶员,到哪个生产队耕田,就由那个生产队每户凑1角钱,买点肉和菜招待驾驶员。方师傅也是农村人,好几次跟我说:“这饭我真的是咽不下去,特别是孩子在边上眼巴巴地看着,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那时我刚到工作单位不久,看到农村这样,也深深地感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党历来都是把农民脱贫解困作为工作重点,从来也没有放松过。1984年,当时国家科委就派了“科技扶贫工作队”到金塞县,我还跟随他们一起作过采访。当时他们提出的一些措施都是切实可行的,如蚕桑系列开发、山区黑猪规模饲养等。1990年,六安地区选择霍邱县花园乡、六安县江店乡、舒城县查湾乡作为平畈、丘陵、山区三种类型,每个乡派去20多名青年干部,第一次打出“扶贫工作队”的旗号,以便在实践中探索农村扶贫工作的思路。这三支工作队在农村蹲了两年多,都总结出一些可贵的经验。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扶贫攻坚的力度更是空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要求。习总书记以他在梁家河村生活8年的感同身受,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思路,他自己更是亲自去了像金寨县大湾村等许多条件险难的穷乡僻壤,给我们的各级干部树立了榜样。
  现在的农村,变化真是太大了,可谓是旧貌换新颜。比如说交通。前几年听说舒城县开通了一元县乡公交车,现在各县区都已开通。农民早晨花一元钱坐公交班车到县城,卖了农产品,买了日用品,回来还不误农活。真的是太方便了。这使我想起1965年参加高考的情景。当年庐江县没有考场,考场设在舒城中学。我们大部分同学头一天坐着带帆布蓬的货车到舒域,我们20几个没钱买车票的同学,便集体一早离开庐江县城,步行45公里,天擦黑时才走到舒城中学。可谓是今昔两重天啊。
  变化大的还有机械化。毛主席早就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几年不仅是插秧、施药、收割用上了机械,先进的地方已开始用无人机施农药,用无人栽秧机插秧了。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效率,更减轻了体力劳动强度,保障了农民的健康。去年抗洪时,我看到用大铲车的铲斗直接把防浪桩按进地里的电视,显得十分轻巧。过去最危险的就是打防浪桩,几个人在水下扶着木桩,一个人站在两根桩上,用铁锺一下一下地砸在桩头上,稍不留神,一锤落空,连人带锤掉进水里,有时连扶桩的人都被砸伤,真是惊心动魂。
  农村贫困问题解决后,党中央及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列入“十四五规划”。不久前人大还通过了乡村振兴的推进立法。美丽乡村建设又迈开新的步伐。
  农村的一些地方前几年已经作了一些探索。比如推动旅游业发展来带动农村振兴。以一些有特色的产业为基础,办起农家小院,还有的地方办起“康养中心”。 目前还是初创,也未达到预期的景气。但“流动”是一个大趋势,特别是城市化之后,人们已不愿守着钢筋水泥的大本营,一有空闲就想回归自然。农村一定会成为人民群众休假的最适场所。我想,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更卫生、更舒适,即使没有游客的时候,农民自己享受其中,也不亦乐乎,幸福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