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6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脱贫交答卷 振兴再出发

本报记者 张瑞/文 陈力 田凯平/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2020年8月8日,游客在大湾村体验漂流的惊险刺激。大湾漂流的建成有力促进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2021年4月14日,大湾村小卖部的工作人员刘园园在直播销售村民生产加工的土特产品。   
  金安区马头镇孙长郢村村民在采摘金丝皇菊。
  无人机拍摄的霍山县太平畈乡石斛产业基地。
  大湾村新貌。
  春夏之交的大别山区,草木葱茏、花朵绽放。当晨露还未来得及蒸发,阳光已洒满了山谷的腹地。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灰墙黛瓦的连排新居和远处的层山绵延开去,组成了一幅水墨山水画。
  “啊,金寨山水秀,大湾村换新装。梦绕魂牵故乡美,最恋是我家乡……”村级广播里,又响起了这首由村民自己写词、作曲的村歌——《情怀大湾》。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走进金寨县大湾村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2月25日,从北京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上,大湾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五年间,大湾村从一个贫困的小村庄蝶变成美好乡村。这个华丽转身的背后,正是皖西儿女在脱贫攻坚路上最美好的见证!
产业兴旺端上“金饭碗”
  大湾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以前,村民主要依靠茶叶带来一点微薄的收入,村里贫困人口较多。2015年7月,余静主动请缨来到大湾村,参加驻村扶贫。2016年,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面,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更是立下“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的“军令状”。几年来,大湾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按照“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要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看有没有残疾重病卧在床”的“五看法”,扎实开展精准识别及核查工作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
  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前来旅游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这里已经成为人们“打卡”的网红景点。小院里还保留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围坐一起拉家常时的桌椅摆设,人们还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场景。
  “2016年总书记到我家来问我年收入的时候,我告诉他只有三千多元,如今,我不算养鸡养羊、种植中草药等收入,仅在茶厂务工的收入每月就有2000多元,孙子也在合肥一家软件公司上班,月收入8000元,现在我们爷孙俩的日子过得好着哩。”陈泽申说。
  这几年,陈泽申家的生活一年一个样。2017年,陈泽申主动申请摘了贫困帽。他兴奋地说:“咱可向总书记拍着胸脯保证过,不怕年纪大,就怕志气短,躺着等帮扶,这事我不干!是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双手真正改变了我家的命运。”
  大湾村最大的资源是生态资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五年来,全村干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挖绿水青山这座富矿,开展环境整治,大力发展茶产业,种植中药材,一垄垄茶园绿野生金,一片片药材成增收宝库,很多大湾村民借此年增收2000元以上。深居高寒山区的农民搬迁山下,发展起“山口经济”。同时,大湾村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当年长满荒草杂树的大山如今山野流翠,以前一进入汛期就涨水的河道,如今泻玉流金,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村民们挂上农家乐的招牌、接上互联网卖起山货,“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网上卖货”成了大湾村很多农户的致富经,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
  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告诉记者,这几年,大湾村变化最大的,是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了。“以前村民们吃救济粮成了习惯,如今人人都充满干劲;以前村干部没人愿意干,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做贡献。”
攻克贫困堡垒 完成脱贫任务
  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着力实施以“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推进三种经营,打造八大产业集群,做好N种要素结合”为主要内容的“138+N”工程,以“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平台为载体,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扶贫带动主体,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生产的能力,增加贫困人口经营性、资产性和工资性收入,拓展可持续的稳定的增收渠道。截至2020年底,四大平台覆盖全市7个县区103个乡镇,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已带动超过40万贫困群众增收。
  同时,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和脱贫攻坚政策“百场宣讲”“举旗帜、送理论、助脱贫、创文明”宣讲以及文艺会演、网络宣传等一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宣传舆论氛围,形成人人参与脱贫、人人关心脱贫的强大合力;推广以评选结果换积分、以积分换取日常生活用品的“振风超市”“爱心超市”等做法,全市已建立“振风超市”“爱心超市”370余个,“振风超市”“爱心超市”真正成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加油站”;开展“脱贫之星”“孝老爱亲”“文明家庭”“最美扶贫干部”等系列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通过设置乡风文明“红黑榜”、召开表彰大会、模范宣讲、送荣誉进家庭等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选树脱贫典型,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脱贫正能量。
  在皖西大地上,各级扶贫组织和广大村民一道,以冲刺状态跑出决胜姿态,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领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围绕高质量脱贫“一大目标”,融合红色和绿色“两大颜色”,打牢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组织“三大基础”,做实西山药库、六安茶谷、江淮果岭、淠淮生态经济带“四大平台”,实施特色产业增效、边缘边远均衡、防范返贫预警、内生动力激活、特殊群体关爱“五大举措”,坚决打赢打好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战。
接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已经交卷,我市各地纷纷通过脱贫摘帽后的“接力跑”,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努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脱贫攻坚中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全力推进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打出了助力脱贫攻坚的政策组合拳,构建了覆盖全面、环环相扣的政策体系。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5亿元,贫困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35.8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0.35万户45.6亿元,有力地保障了脱贫攻坚的资金需求。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选派驻村干部5273人,其中355人驻村时间达到4年,78人驻村时间超过6年。据初步统计,自2014年以来,各级帮扶单位累计直接投入8.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2万个。2017年开始,我市结合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总结、深化“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基础上,采取“1帮1”“1帮N”“N帮1”等方式,全面实施了农村党员联系帮扶贫困户“四联四帮”工程,即“生产联手帮扶产业发展、就业联动帮带劳力务工、经常联系帮解生活难题、思想联络帮提精神状态”,全市5.8万多名党员与5.6万余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形成了农村党员合力助推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青山绿水环抱,白云山霭缭绕,小楼错落有致,游客络绎不绝。大湾村,曾经是脱贫攻坚路上的“硬骨头”,已华丽转变为增收致富的幸福乡村,成为金寨县乃至全市脱贫攻坚的生动注脚,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脱贫防贫不松劲,乡村振兴抓得紧。接下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五年过渡期政策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成色更足更优、聚焦农业高质高效、聚焦乡村宜居宜业、聚焦农民富裕富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全面衔接、无缝衔接、平稳衔接、有效衔接,全面开启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征程。
  裕安区江家店镇一处岗岭上,光伏太阳能电站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光伏电路板在斜阳的照耀下,如同披上黄金甲,熠熠生辉,美丽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