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满目葱茏绿染城 碧水青山处处景
本报记者 李珊珊/文 田凯平/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树绿水清天蓝,皋城满目青翠。 树成行、林成网,初夏的六安,满城拥翠; 无论是城区四周的山坡,还是群山环绕的农村,林密了,山绿了。 作为沿淮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国土绿化,狠抓森林资源保护,千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全面建立和落实林长制……一个个促进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的重大行动,让六安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的步履走得坚定而有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六安人尽情挥洒热情和汗水,每一锄都是添绿,每一锹都是添彩,一副广阔壮美的绿色画卷正在皖西大地徐徐展开。 推进造林绿化 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插杨树条、楔柳木橛、种榆钱……”回想40多年前种树的情景,霍邱县的老林业人张传英很是感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林业基础薄弱,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由于认识、技术和苗木等问题,当时虽也种树,但成活率低,不少地方出现了“栽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的现象。 转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六安林业也迎来了发展春天。 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发展方针。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央、省(市、区)加快推进林业“三定”工作。为积极落实林业“三定”有关政策,六安将原有林和河、渠、路、荒地绿化承包给农户,建立了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体制,林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2007年,在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我市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两年时间在林业“三定”以来确定的林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通过确权核发或换发林权证,进一步完善农村林地承包政策,推进林业主体改革。同时,全面推进林业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绿化的脚步坚实有力。六安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奋进强音中,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用责任和情感播绿、植绿、爱绿、护绿,城乡绿意越来越浓,初步形成了以主干公路、河渠为主体,乡级公路为纽带,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依托“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六大绿色发展平台,以森林旅游康养、淠河绿色长廊、林业特色小站精品小镇、田园综合体、水源涵养林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项目为重点,皖西大地掀起了新一轮造林绿化的高潮。到“十三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已达45.51%和51.27%,共完成人工造林36.41万亩,森林抚育300万亩、封山育林26.47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0.4036万亩,完成义务植树6000余万株,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 发展林业产业 绿色成为增收引擎 在舒城县晓天镇舒川村竹岭村民组的杰森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林业基地,成片的杉树林枝繁叶茂,满坡油茶树青翠欲滴,让人仿佛置身茫茫林海。在其中一处山坡上,舒城杰森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思朝正带领着工人整地的整地,抚育的抚育,把寂静的山川烘托得热热闹闹。 如果将时间退回到十几年前,几乎没有人能想到,这片草木杂生、无人问津的荒坡眼下会是这番光景。 舒川村距离集镇近20公里,山高岭大、地处偏僻,贫困人口较多。许思朝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个大山深处,守着几亩薄田度日。2002年起,他“靠山吃山”,开始利用本村丰富的杉木资源开展加工、销售。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开,我市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坚持“增绿与增收并重、造林与造景并举、绿化与美化同步”的原则,探索出了一条造林绿化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子,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并按照“谁造林、谁受益”原则,引导和鼓励林场、企业、造林大户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经济林产业,培育出一批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和能人大户。成立于2014年的舒城杰森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许思朝先后从本村及附近的庐镇乡流转山场,在荒山坡上有计划地开展杉树、油茶等经济林的种植,让荒坡燃起绿色希望。在壮大林业发展的同时,他还相继种植了安菜、蕨菜等山野菜,发展了天麻等中药材,启动了生态茶叶培育。2018年,公司启动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再度盘活周边山场和荒地,推出了以草本中药材黄精、木本中药材、苦丁茶、银杏等为主的林下经济种植产业,2019年成立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80多户贫困户在公司就业,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前务农,现在也务农,但是经济林带来的收益却是之前没法比的”,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很多村民都不再外出打工了。 绿水青山的基础在山区,实现金山银山的目标在山区。产业发展带动林农创收势头正猛,尤其是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富民工程,木竹、木本油料、林下经济、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康养等六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规模和质量效益发展迅速,在发展现代林业经济的同时,积极助推乡村振兴。2020年,成功争取国家林下经济示范补助项目9个、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个、长江防护林项目5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项目2个。积极推进林长制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集体林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强林业投融资服务。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大团结农业获得股权定向融资2500万元;发放“五绿兴林贷”35笔,贷款总额2135万元,办理贴息贷款4449万元,贴息83.5万元;全市公益林承保率100%,商品林承包面积168.56万亩,为26万林农提供保险保障近31.89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全市林业产业层次不断升级、结构持续优化、规模节节攀升、影响力显著增强,划出了一道健康快速发展的“上行曲线”。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培育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1262个,拥有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占全省近1/5,省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1家;建成100多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00多万亩经济林基地,建成竹林96万亩、油茶93.13万亩,大别山油茶、山核桃、板栗等特色产业品牌与规模效应凸显。 突出“红绿”搭配 打响森林旅游“六安品牌” 2019年5月,我国森林旅游的优质品牌——“中国森林氧吧”第四批发布会,金寨县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和舒城县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同时获得“中国森林氧吧”称号,六安一次囊括两个“国”字号森林旅游的优质品牌。 我市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自然景观众多,全市拥有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20家,省级最佳旅游乡镇19家,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2家;拥有天堂寨和万佛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金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佛子岭水库、龙河口水库(万佛湖景区)为代表的淠史杭五大水库如一串璀璨的珍珠散落其间,碧水蓝天,源远流长,让人流连忘返;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战争史波澜壮阔,红色遗存十分丰富。 环境是吸引力,也是竞争力。近年来,我市坚持用绿色“绘美”生态,积极探索做好“林业+旅游”文章,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结合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创建,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县级林长,积极打造森林旅游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联合市旅游委围绕提升景观价值、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以公园出入口、新开辟的上山道路两侧及森林空地为重点的林相改造,补植补种。围绕林产品开发和林下经济的发展,加大“森林+康养”、“林业产业+旅游”等方面发展,积极发挥六安红色文化和国有林场在森林旅游方面的作用,将“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一心一廊”六大平台充分融入“森林旅游+”,依托天堂寨、白马尖、马鬃岭、万佛山等景区和“九十里山水画廊”等生态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融合发展的多业态森林旅游康养发展体系。 金寨县充分利用厚重的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与各展馆、遗迹、景区等单位合作,形成一个以红色历史文化带动生态旅游的红色旅游产业链。金安区九十里山水画廊云直播推荐“十里果香”“山水画廊”两个品牌为主的黄桃干、桑葚干等20多种农产品,带动群众实现增收。霍山县太平畈乡以“石斛+”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森林旅游,通过石斛产业链延伸和健康养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守住森林资源安全底线为准则,合理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着力打造“原始自然、绿色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主题。霍山县依托万亩竹海等良好森林资源和三线军工企业遗留厂房,着力打造诸佛庵镇“仙人冲画家村”和东西溪乡“月亮湾作家村”,扮靓集写生、创作、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体验基地,形成了具有霍山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新模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旅游逐步成为我市重要产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众保护自然意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推动林农增收致富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20年森林旅游、康养与休闲产业总收入112.67亿元,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551.7万人次,直接带动其他产业产值23.3亿元。 “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水环境优秀范例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一张张“国”字号名片,让六安这片绿色浸润的红色土地充满了魅力。 走过光辉历程,站在新起点的六安林业酝酿着更大的发展。 四季有绿,随处是景; 绿色,正成为这里最亮丽的底色! 城区九墩塘公园绿道四季景色不同美如画卷。 城区水上公园沿湖步道,休闲锻炼的市民与景观设施相映成景。 本版责任编辑 陈录梅 版式设计 李 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