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3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城市建设提档 幸福指数攀升

本报记者 黄雪彦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市民广场。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体育中心。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重视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孙 黎
  凤凰河公园。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魅力政务区。 邹俊 摄
  21年前,六安城市街道狭窄、楼房低矮。九拐十八巷曾是老六安人对中心城区最为深刻的记忆,当时的鼓楼街、东大街、黄大街、常青路一带已是六安人眼中的繁华之地。21年后,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干道宽广平坦,一座座公园风景秀美,一片片住宅闹中有静,古老的六安青春焕发,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皖西大地。
  自2000年3月撤地设市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不断彰显城市滨水、生态、文化的个性,极大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走出了一条避免城市间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具有自身个性和特色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21年来,六安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城市框架逐年拉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我每次回来都发现六安的变化很大,尤其是城市建设方面。站在公园一角,深深地吸一口气,顿觉身心舒畅。”周志是土生土长的六安人,目前在铜陵市工作和生活。2021年5月25日,他作为皖西铜陵商会副会长,将近4万元的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捐赠给家乡,把希望能为家乡疫情防控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他由衷地说道:“希望疫情早日结束,等到疫散花开,他将和商会其他老乡一起回到家乡,仔细参观一下城市建设,细细品味六安瓜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民生为先,彰显城市建设新理念。“建好城市为人民”这根主线始终贯穿于六安城市建设全局。
  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把中心城市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工作重点是打通干道,拉开框架,改造老城,拓展新区。近年来,我市始终紧扣滨水、生态、文化特色,统筹东部产业新城、西部生态新区和中心城区建设,形成多极带动的网络城市框架,加快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滨河公园是我市撤地设市后建造的第一座开放式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达16.6公顷,总投资3800万元。公园建设分两期完成,通过显水露水,改造水岸环境,打造亲水空间。景点繁多、设施齐全、园中有园,园内树木葱绿,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为了提升公园的绿化水平和档次,2018年,我市对滨河公园进行了绿化升级,补植苗木一千棵左右,新增榆叶梅、法梧等苗木品种。同时,还对公园的一些破损道路进行修复、喷泉管道进行清淤整改。
  正是由于滨河公园等项目的实施,2006年,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奖。我市滨水、生态、文化的特色也有了雏形。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又先后启动了城镇水环境治理、城市“双修”、畅通城市环线、火车站项目改造等重点项目,梅山路桥、赤壁路桥、龙河路桥、寿春路桥等陆续通车,大雁河治理、苏大堰治理、凤凰河治理、老淠河两岸景观整治全面完成,水利文化公园、迎宾公园、南湖公园、大别山植物园加快实施,先后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利风景区”等称号。
  凤凰河是老淠河右岸的一条支流,是六安西城区的重要内河。但近年来该河段灾害频发,城区段污染严重。而现在,整治后的凤凰河像一条翡翠项链,让滨水城市六安灵动而秀美。80公顷水面,6.6公里的水景长廊,为六安主城区再添“十里画卷”,临水而建的生态新区呼之欲出。
市民喜住“新房” 幸福指数攀升
  住有所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市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手抓”,着力构建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层次、差异化住房体系,切实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特别是在住房保障上,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实行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初步构建了以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为主的城镇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全市低保家庭、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逐步改善,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逐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
  从2014年起,我市将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作为年度重要民生工程来实施,以整修屋面、完善排水、增加路灯照明、拆除违章建筑、改善环境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工作全面启动。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投入7.9亿元,先后完成了淠绿新村等162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涉及9.65万户。老旧小区存在的屋面漏、墙体脱、灯不亮、下水堵等问题得到基本整治,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老旧小区功能全面提升。
  以2020年整治项目之一淠绿新村小区为例,该小区在整治改造前,是城区有名的老大难小区,改造后小区焕然一新,业主黄先生当即赋诗一首:“题淠绿新村——历尽沧桑现靓妆,低层宜居眉高扬。闲坐幽处谈雅趣,春夏秋冬皆文章。”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加大了城区棚户区改造和征迁安置遗留问题的协调解决力度,对全市2004年以来市政府投资建设的83个安置小区、922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加大项目征迁力度,加快回迁入住速度,破解征迁安置遗留难题和突出矛盾。截至2020年底,已让2万户、6万人提前回家。
增加城市“颜值” 提升文化内涵
  城市建设有颜值,更要有内涵。2012年以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五城同创”的更高要求:同时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这个时期,我市文化特色方面的建设有所侧重、好戏连台,给我市滨水、生态、文化的城市特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如兴建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中心、六安电视塔等项目。
  图书馆是市政府设立的公益性公共图书馆,于2019年6月30日试运营,2019年8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31日,图书馆客流量突破100万人次,图书流通量150万册次,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340场。读者入馆数和月均阅读活动场次两大指标在全省126家市县级馆中均排名第一。家门口的图书馆不仅成为这块红土地上的文化新地标,而且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阅读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更多六安市民的生活中。
  “图书馆环境好,书籍种类多,还可以自助借阅,可方便了。我经常会带着孩子一起‘充电’。”市民冷女士表示,自己就住在附近,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她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到图书馆看书,生活充实了不少。
  和图书馆一起陆续投入使用的还有文化馆、科技馆以及档案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馆”。“四馆”投入使用后,为市民提供充裕的文娱活动场所,满足了市民文化教育需求。
  近年来,我市还举办了一系列体育赛事。如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国际女子沙滩手球邀请赛,全国赛艇锦标赛,全国沙滩手球锦标赛、龙舟赛、亚洲赛艇锦标赛、市直单位职工运动会等,通过赛事,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与此同时,提出了“五色山水”的概念,围绕“五色山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从2015年至2021年,我市已连续举办七届六安茶谷开茶节,这对进一步宣传六安、推介六安、关注六安,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六安生态环境好,风景秀美,土菜可口,假期或者周末带着家人来这边转转,是个不错的选择。”来自山东的游客周仕礼如是说。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截至2020年年底,六安建成区面积扩展到80.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60.8万人;建成区桥梁27座,主干道89条,道路里程589.53公里,道路面积率达20.8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46%、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9.79%、水质综合合格率100%、燃气普及率达到99.7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绿地率39.33%、人均公园绿地16.34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88%。
  打造城市新格局,建好城市为人民。今天,居住在六安城区的群众切身感受着城市的发展与巨变,我市将通过继续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举措,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相信在不久的明天,一座更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一定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是平庸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城市以品质拼高低,以特色论输赢。
  撤地设市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先后经历了探索前进、大胆实践、个性初显、丰富完善、规范发展等五个阶段,不断彰显城市“滨水、生态、文化”的城市个性,极大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走出一条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发展之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城市管理者应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时刻牢记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谆谆教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城市文化,更加重视文化传承,积极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从而能动的塑造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形象。
  城市个性和特色丰富多彩,城市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我们要从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城市管理的特点出发,遵循城市建设规律,努力营造发展城市文化的良好环境。
  一是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城市文化各项工作。要组建有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素养的城市管理工作“智囊团”,在一些建设项目方案制定时充分发挥“智囊团”和“土专家”的作用,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凸显地方个性和特色。
  二是用精致化要求促进城市文化。如,要切实保护好”老房子”、古树名木及其后备资源等历史记忆的载体,让孩子了解过去、让老人留点回忆。要把公共审美放在突出位置,倍加关注城市家具、绿植、色彩、建筑、街景等诸多城市文化重要元素,让市民适应美、感受美。要消除艳色、大字、广告、标语等低级社区的基本图像,让城市返朴归真、融入自然。要大力探索公共环境艺术促进,在公共区域配置公共环境艺术品并定期评估、清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总之,要在城市美学建造与市民审美意识互相促进过程中,优化城市的集体人格。
  三是要重视和利用人才。首先要继续采取“借脑”的办法,请高资质单位编制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好《城区空间特色规划》。其次要与高校联手,有计划培训、招收、引进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房地产管理等方面人才。再次,要注意安排一些干部在城市建设的不同岗位上历练,大胆使用专家型城市管理干部。最后,要加强理论队伍建设。成立市城市科学研究会,进一步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个性的塑造。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市的城市文化将更加异彩纷呈,城市特色将更加鲜明亮丽。
  皋城广场。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杨建新 摄
本版责任编辑 苏 娟 版式设计 汪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