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2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特色农业强根基 乡村振兴迈大步

本报记者 曹辰/文 田凯平/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霍山县天下泽雨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在进行石斛绕条。
  皖西大白鹅飞进深山里。
  国际羽绒博览会在六安举行。
  家禽养殖开辟致富路。
  茶叶制作。
  2020年对于六安老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大疫情、大洪水等四大严重冲击的考验,六安市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提升“四大平台”建设水平,推深做实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统筹推进基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农”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2020年,我市被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在全省率先启动4个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12项改革任务;六安瓜片、霍山石斛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绿茶产业跻身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列,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连续3年荣登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百强榜单;霍邱县跃居全省粮食生产第一大县,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称号。舒城县晓天镇橡栎小镇成功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金寨县大湾村成功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裕安区固镇镇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霍山县太平畈乡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称号。叶集区成为第四批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我市四县三区均成功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如今的六安市,正由传统的农业大市向着现代化农业强市稳步迈进。
基础农业稳固粮食安全“基本盘”
  粮食生产是农业发展“基本盘”,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安定大局的头等大事。我市是传统产粮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全市粮食常年种植面积900万亩以上,粮食年产量70亿斤左右。然而事实上,我市集平原、山区、库区、畈区等多种地形为一体,实际耕地面积有限,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如何坚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不仅是事关“三农”的大事要事,更是首要的政治任务。
  初夏时节,在霍邱县临淮岗乡下姜台村的一片麦田里,正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观摩活动。只见形态各异的植保无人机上下翻飞,井然有序地开展着农药播撒作业,这是全机械化作业在现代农业领域的有力应用,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也有效提升了作业效率。
  运用像无人机这样的“高端装备”进行农事活动是近年来我市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示范,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将严守耕地红线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一要务,针对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环境综合因素,将加强粮食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优化粮食品种与空间布局作为提升粮食生产质效的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适时启动特色作物、地方良种联合攻关,加强国家级和省保护场建设,构建从原种选育、良种扩繁到商品种生产的配套繁育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生产性能测定,开展疫病净化,扩大优质种群规模,提高良种生产供应能力。
  同时,坚持“粮田粮用、宜粮则粮、应种尽种、不误农时”的原则,在稳定一季稻的基础上,一方面扩大早稻面积,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再生稻,扩大玉米、大豆及杂粮面积,积极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稻谷品种,优质弱筋小麦品种,推动优质专用粮食纵深发展。2020年,六安市粮食播种面积913.59万亩、产量69.14亿斤,位居全省第5。其中,霍邱县粮食收获面积452.84万亩、总产量169.2万吨,同比增长0.25%、0.49%,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一。
特色农业托举乡村振兴新希望
  在位于六安市境内的霍山县太平畈乡天下泽雨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石斛枫斗加工车间里,女工正在进行石斛绕条制作。“原来在外地打工辛苦不说,还照顾不到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在家门口的厂子里制作枫斗,收入不低活不累,还能兼顾家庭,我们非常满意!”女工万小玲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将霍山石斛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民增收致富的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加以挖掘开发,不仅成为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养生草,更成为了大别山区农民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草。
  实施“138+N”工程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保障。
  2019年,我市开始实施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138”指的是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推进“规模经营、主体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三种模式,培育壮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八大特色产业。“N”是指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依托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为平台载体,提供资金、科技、土地、品牌等要素,创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子。
  自“138+N”工程实施以来,特色主导产业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强劲引擎。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355人;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86家,市级463家,经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10522家、16062家,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1654个;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38.1万亩、流转率46.9%;全市规模以上休闲经营主体1481个,带动8.5万农户从事休闲农业产业经营,完成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110亿元;发展壮大八大特色产业,全市茶叶产量3.17万吨,中药材产量20.1万吨,均位居全省第2位;园林水果突破22万吨,居全省第3位;稻虾种养面积达110万亩,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420万只、35万头和5000万羽,均位居全省首位。
  我市建立完善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基础项目库、签约项目库、落地建设项目库、投产达效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1280个,总投资204.5亿元,八大特色产业产值达366亿元。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工程,我市2个县区、1个园区、3家龙头企业、4件驰名商标企业和2个签约项目入选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强品牌和农业招商重点调度项目,全年新增5亿元企业2家,亿元企业10家,规上企业35家。农业招商取得新突破,全市共引进“头部企业”13家,投资金额达50亿元,双胞胎集团、鑫缘茧丝绸集团等一批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在我市落地投资。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霍山县、金安区入围首批“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单位,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经营主体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单位,我市农副产品全年销往江浙沪地区总销量达45万吨,销售额超80亿元。
生态农业绘就绿色发展新蓝图
  在霍山县与儿街镇山王河村的艾草基地里,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被收割不久的艾草再次长出了一尺多高的新叶,空气中飘荡着浓重的艾草香气。
  “我家就住山王河村,去年村里的厂子一开工我就来了,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比出去打工强多了。”59岁的倪昌珍是山王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前罹患口腔癌的她如今已经痊愈,在离家不远的艾草加工厂上班,让她家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据她介绍,自从村里办起艾草产业,村里先后有12个贫困户来到厂里上班,每月源源不断的订单让工厂的生意异常红火,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务工。
  “我们村于2016年通过省验收成为省级美丽乡村,这是我们村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山王河村党支部书记孙胜告诉记者,山王河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早在2012年就着手谋划,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该村先后获得省、市、县各类整合资金近1千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山王河中心村和青埠畈、长岭两个自然村的各项整治工作同步开展起来。如今的山王河村,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全面完成,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文化广场和农民公园更是成为了村民闲暇时间最喜爱的去处。
  盛夏时节,正是大建设大发展的好时候。位于我市金安区城北乡沿淠河的二十铺、王湾、谢湾等村21个村民组,占地面积近2400亩的淠河右岸生态农业示范区正在紧张建设中,这是金安区乃至“十四五”期间谋划实施的重点工程,也是集生态环境保护、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实现淠河水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提升周边人居环境治理,为该区乃至全市人民提供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从山王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到淠河右岸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宏大远景。我市绿色发展的方向与生态农业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发展生态农业项目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健康发展。2020年,全市已建省级中心村770个,近两年累计认定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51个重点示范村。以全国、全省重点镇、省中心镇为重点,打造类型多样的特色镇、主题公园、精品节点、旅游驿站、休闲观光园区,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成片,全域发展。统筹四级联创工程(目前已推荐上报2个旅游文化名县、6个特色旅游名镇、9个特色旅游名村、21个休闲旅游示范点、11家五星级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