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1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乘风奋楫逐浪高 凤凰涅 启新程

        本报记者 储勇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1992年,全市首个开发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城东一片荒岗野岭破土萌芽。




  木
  俯瞰六安开发区全景。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由当年的一片荒岗野岭脱胎换骨成一座集聚3000多家企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资料图片)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雷,广大开发区人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图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早期落户企业的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起跑映照全程。盛夏时节,万物竞茂,国家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长江精工产业园、中财管道四期、宜家汇科创产业园、美盈森智谷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日新月异;华润雪花啤酒、博微长安电子、江淮永达机械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迎来产销两旺,冠盛蓝玻、星瑞齿轮等行业重点企业产值实现快速增长,富申冷链、荣冠管业、海瑞通科技等新增企业成长势头喜人……
  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努力绘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国家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一出出抓产业、促改革、优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大戏”持续上演,在全市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平台上,一批批招商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产业集群开花结果,一股股创新发展热潮不断升腾……
产业之变:从无到有 由小到大
  时光倒流到29年前,1992年的春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这一年,全市首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六安城东的一片荒岗野岭破土萌芽。自此,一粒开发开放的“种子”在这里试种,一束创新创业的“火炬”在这里熊熊燃烧。
  随着开发开放大幕的开启,城东这片古老土地的发展历史不断掀开崭新篇章。第一个十年,是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起步发展期,园区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创业奠基任务。1993年5月,园区获批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02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GDP1.6亿元。
  进入第二个十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迈入“快车道”。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极大地激发了开发区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到2012年底,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GDP突破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9.6亿元。
  随着2013年3月成功晋级开发区“国家队”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厚爱下,园区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奋进。到“十三五”末,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集聚企业达到3000多家;GDP突破百亿大关,由“十二五”末的62.7亿元增至112.9亿元;财政收入跨越20亿元大关,由“十二五”末的13.37亿元增至21.74亿元。
  如今,放眼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昔日的荒岗野岭已被一座功能健全、产业集聚、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现代产业新城所取代。截至2020年,园区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家,税收超千万元工业企业11家,其中,华润雪花啤酒、中财管道科技2家企业实现税收超亿元。
  和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样,踩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全市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一步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华丽蝶变,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阵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到2020年底,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经营性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数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约70%。
理念之变:创新赋能 能干者成
  昌春海是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淮永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师,他热衷并且擅长技术创新。虽然已有“全国技术能手”“信息产业部技术能手”“安徽省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加身,而且还有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依旧不改初心,坚持创新不止步。
   昌春海至今仍记得最初在技术创新上的一次“小试牛刀”。那是在2012年,德国博世公司在中国寻找一个配套部件的供应商,这个配套部件是一个手指粗的金属杆,一头焊接着一块“匚”形的异性轴。别看这个小部件不起眼,它需要承载1.5吨的拉力,对加工焊接精度、焊缝抗拉强度要求极高。之前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接下来这活儿。
  可昌春海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带领公司团队夜以继日地开展技术攻坚,气保焊、氩弧焊……他们实验了几乎所有的焊接方法,最终确定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又经过上百次的激光焊接实验,终于突破了技术难关。当博世公司看到了优于样品的异形轴时,连连叹服:“绝了,绝了!”正是依靠这个小零件,江淮永达机械顺利敲开了国际大厂的大门,每年为博世、喜利得等国际知名企业提供几十种零部件,单品单月产量突破1.5万件。
  将创新作为企业自身发展的生命线,笃定创新、追求不止,是江淮永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这个始建于1965年的老厂发展成为国内中小模数齿轮制造行业领先企业的“秘诀”所在。如今,该公司的产品不仅有引以为傲的中小模数齿轮、各类减速器、齿轮泵、机械零件等,还有多种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的非标机械加工设备也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开发区发展的灵魂。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导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全市开发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携带并充满创新的基因和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开发区人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市开发区创新引擎动力澎湃。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开发区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24家、战新企业229家,分别占全市的89.6%、83.6%。
  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发展上,还有体制、机制、管理层面的创新。例如,舒城开发区与华夏幸福开展战略合作,推进综合开发;金安开发区引进战略投资,实施片区开发;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实施“三重两上”项目调度机制,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各开发区更加注重对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目标导向意识得到切实增强。
环境之变:厚植沃土 赢在未来
  众所周知,项目是开发区的动力源,引资是开发区的压舱石。只有源源不断的项目、资金进入开发区,开发区才有生命力。如何让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近年来,全市开发区对标“四最”营商环境标准,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将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作为吸引投资、积蓄优势、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
  全市开发区高度重视规划的先导作用,围绕“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的功能定位,按照“三融合三为主”发展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切实厘清各自的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
  ——市开发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等产业,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示范作用,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
  ——六安市高新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积极创建省级智慧园区和国家级高新区。
  ——金安开发区发挥东向发展桥头堡作用,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推进片区综合开发,打造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主平台。
  ——叶集开发区重点发展木竹加工、家居制造等产业,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部新型家居制造中心。
  ——霍邱开发区重点发展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延伸培育矿山机械制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条。
  ——金寨开发区发挥大别山脱贫攻坚重点平台作用,带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和乡村振兴,重点发展光伏新能源、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
  ——霍山开发区依托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以及大别山生态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水饮品及食品酿造、生物医药等产业。
  ——舒城开发区发挥毗邻合肥市的区位优势,围绕合肥市“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产业做配套,重点发展新型显示、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
  规划引领在前,要素保障跟进。立足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全市开发区按照产城融合理念加强配套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同时,在土地供给方面,推动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对投资强度超过300万元/亩或亩均税收超过30万元/年、新建标准化厂房容积率超过2.0的工业项目用地给予优先保障。在金融支持方面,逐年分梯次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对上市企业前期投入费用补贴由25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加大专项债资金支持,六安开发区、霍邱开发区2个基础设施项目成功申报专项债资金;注重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六安开发区、市高新区、叶集开发区、霍山开发区、金寨开发区的12家企业累计获得股权融资2.18亿元。
  为了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建设、建设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全市开发区均建立了贴心的服务机制,实现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全周期管理。与此同时,一批破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堵点痛点的务实有效举措相继推出。如叶集开发区推行“园区吹哨、部门报到”、“企业按铃、干部上门”服务模式,聚集合力帮助企业化解各种难题;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实施“三重两上”项目调度机制,紧盯项目推进的关键环节和痛点堵点,强力破解“瓶颈”制约。
  沃土栽梧桐,引得凤凰来。近来来,全市开发区以优质的营商环境成为吸引投资的强磁场,一批批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纷纷“落地生根”,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双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稳”与“进”注入了强劲动力。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十三五”期间,共有230个重大产业链项目陆续落地,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5个、5亿元以上项目42个;累计到位内资235亿元,利用外资3.3亿美元。
  百舸争流千帆竞,蓄势扬帆破浪行。新时代的新征程已经启航。面向未来,全市开发区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提升创新驱动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创优环境激发活力,进一步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加快开放合作步伐,使开发区“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的功能更加显现,成为我市赶超发展的有力支撑。

本版责任编辑 王 恒 版式设计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