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栉风沐雨开新路 高教繁荣育新才
本报记者 谢菊莲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皖西学院被誉为“最美岛上大学”。 光阴流转,岁月如歌。肩负着为时代发展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皖西学院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时间记录着前行者奋斗的脚步:从1918年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到2000年世纪之交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皖西学院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成今天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实现了六安地区高等教育的新跨越。 溯源:百年院校孕芳华 坐落于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皖西学院被誉为“最美岛上大学”。它诞生于民国早期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为皖西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革命斗士,为皖西地区播撒了革命的火种。自此皖西地区的有识之士纷纷投身教育,在一无资金、二无教师、三无校舍的条件下,艰苦创业,上下求索,让皖西大地上的教育薪火得以传承和发展。 百年皖院苍劲深邃。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朱蕴山先生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1958年,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标志着六安地区高等教育的发端,1977年,安徽师范大学六安教学点设立,开启了六安地区本科教育的先河,1985年,皖西联合大学的创办,则是六安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拓展,至2000年3月由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和六安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皖西学院。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作为安徽省第一批新升本的院校,皖西学院升本21年来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秉承“厚德尚能 博学创新”校训,努力朝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在二十余年的本科办学实践中,皖西学院在安徽省新升本的高校中创下了多个“第一”:2006年,第一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进入全省第一批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2013年,作为试点单位,第一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4年,在全省同类高校中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中药学学科被遴选为国内一流学科,大别山特色中药资源保育和开发科研团队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成为全省同类高校第一个同时获得这两类项目的高校;2018年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被遴选为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2019年,获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学校被命名为“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2020年中药学学科被遴选为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 转型:教育改革促发展 站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皖西学院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一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地方用得上、留得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学校现在已发展到两万在校生的规模,形成了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一所融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具有浓郁地方办学特色的高等学府。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69个本科专业。图书馆纸质馆藏123.08万册,电子图书166.98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772人,在职教职工1156人,专任教师959人,副高325人(其中正高86人),硕、博士教师80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25人。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坚持以应用型研究为科研方向,注重产学研合作。“十三五”以来,学校出版学术专著、编著87部,编写教材109部,纵向科研项目立项94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62项。学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0项。获专利132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23项。现有科技创新平台41个,其中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羽毛及其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实验站、星火创咖省级众创空间等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研究平台。《皖西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近几年来,学校通过设立“科研创新特区”,将科研工作深度融入地方主导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走应用型科研发展道路,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别山上”,努力将“科研创新特区”打造成学校应用型科研的制高点。2017年设立“大别山林下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科研创新特区,坚持“深化拓展大别山道路,服务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思路,推出了一批以霍山石斛产业化开发为典型代表的标志性成果:获批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制定2项国家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产业年产值10亿元。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先后与地方政府及部门签订了20多份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122项,特别是在大别山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等开发与研究方面成效卓著。 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工作。选派驻点干部到扶贫点进行帮扶;派驻科技特派员,帮扶当地中小企业发展;利用科技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扶贫项目研究,帮助贫困户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为实现定点帮扶、精准扶贫贡献力量。 传承与创新:初心不忘奔未来 多年来,皖西学院还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皖西红色文化、皋陶文化及地方文艺的整理与挖掘,与地方开展文化合作,与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签订“皖西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研究”项目协议等,不断推出新的成果。如出版论著《图说皖西文化》《皋陶文化与道德经》《安徽廉史资料选》等;改编与创作地方民歌作品近50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原创节目,如原创话剧《我背父亲上大学》获省大学生原创话剧展演二等奖,歌舞类作品《中国在赶路》《寻找大别山》《长相思》获得六安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大奖。2018年,学校组织力量将具有5000年历史的皋陶古龠搬上了舞台,为皖西地方文化的接续补上了厚重的一课。 坚持以育人为本,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利用本地区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日前,校团委组织“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全体学员走进皖西红色文化育人展厅,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在解说员的带领和解说下,通过观看历史文献、老照片和资料,聆听每一段历史,重温皖西红色革命文化,用心感受着学校厚重的红色积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皖西红色文化育人展厅成为学校师生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活教材、好阵地。今年学校利用易班“今日校园”平台,上线了“皖西红色文化育人网上展厅”,全校22000余名师生利用手机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感受革命地区红色文化魅力。学校还组建了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队开展宣讲活动,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