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擦亮绿色招牌 收获生态红利
本报记者 康家佳
皖西日报
作者:周坤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位于金寨县油坊店乡的西茶谷主题公园。 周坤 摄
仲夏之始,行走在广袤的皖西大地,不难发现,六安的天更蓝了,景更美了,水更清了,城更靓了。从万木葱茏的山谷到碧波无垠的淠河河畔,处处都是绿色发展的脉动;优美的人居环境,令越来越多的六安人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果。而这“绿”的背后,是我市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守护绿水青山,坚持转型升级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一幅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十三五”以来特别是2020年,全市干部群众推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六安上世纪初在干革命、搞建设时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如今脱贫攻坚、绿色振兴同样可以走在前列。 护好绿水青山 “六安真是越来越美了,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都满眼青翠,绿树成荫……”夏日傍晚,谈及近年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城区滨河公园散步的市民周玲由衷地感慨道。 “绿色生态”俨然已经成为六安的名片。这张名片之所以熠熠生辉,得益于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近年来,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同推进、环境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一同提升、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一同考核,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摆脱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困扰,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绿色生态,是六安最大的民生。我市努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让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六安一张靓丽的名片。打造“皋城蓝”,针对影响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开展集中整治,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专项行动”,包括建设领域扬尘治理、散煤治理、高排放机动车整治、中心城区露天烧烤和露天焚烧整治、餐饮油烟治理以及散乱污企业整治;守好“老区水”,六大水库水质总体保持良好,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11个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达标率100%,落实生态补水措施,推进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PPP项目落地实施;护住“皖西土”,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均划定为优先保护类,涉及耕地面积790多万亩。与此同时,我市还强化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方面,我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全面建成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制定实施我市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高标准开展环境治理,我市坚决打好“2+3+N"问题整改歼灭战、打好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聚焦化工污染,聚焦农业面源污染,聚焦岸线和港口船舶污染,聚焦尾矿库污染,加快完成防治工作。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市全面取缔六大水库网箱养鱼,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茶果药粮文旅的共生互融,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老区群众的宝贵财富。 一项项政策的出台,一项项工作的落实,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山清水秀的城市图景,良好生态的秀美六安,正在向人们慢慢展示。 “四大平台”助力绿色振兴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朝茶学家许次纡所撰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第一段之言。 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这些年,我市纵深推进“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四大平台建设,有效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紧紧围绕产业、聚焦产业,全面实施“产业兴谷、产业兴带、产业兴岭、产业兴库”工程,优化布局,做实内涵,培育了茶叶、稻虾、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在确保环境质量良性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绿色振兴。 “十三五”期间,全市茶园面积从45万亩增加至75万亩,综合产值从47亿元增至122亿元,各类茶叶经营主体从600家增至1200家,茶谷“三小”从无增至502家;淠淮沿线稻虾综养从2万亩增至105万亩,产值从8亿元增至22亿元,稻虾综养面积近两年蝉联全省第一;江淮果岭水果产业面积从建设前的20万亩增至31万亩,一产产值由11亿元增至25亿元;西山药库中药材产业面积从不到8万亩增至15万亩,产值由10亿元增至70亿元。 为进一步做响产业品牌,我市着力提升六安瓜片、霍山黄茶、舒城小兰花、霍山石斛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影响力,打造“六安泉水龙虾”、“霍邱龙虾”、“六安脆桃”等区域公用品牌。2016年,依托六安茶谷,启动“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7年,“六安茶谷园区”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全国六安瓜片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8年,推动霍山石斛进《药典》和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工作;2019年,全面开展“六安脆桃”、“六安泉水龙虾”、“霍邱龙虾”等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工作。“十三五”期间,六安茶谷品牌价值增至522.47亿元;已成功注册大别山茶谷、大别山药谷、江淮果岭等商标48个;淠淮沿线拥有注册虾田稻米商标53个、稻田虾商标29个;霍山石斛、灵芝、茯苓、断血流、黄精入选“十大皖药”,其中“霍山石斛”获安徽省食品标准认证,并载入2020版《中国药典》。 “四大平台”建设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有效整合特色资源,在做优一产、做强二产的基础上,三产融合取得可喜成效。六安茶谷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深度融合,打造以“六安茶”为主题的各类景观节点、大别山最佳湖泊旅游目的地;淠淮生态经济带将沿淠沿淮丰富的民风民俗和特色种养殖业有效整合,培育沿淠沿淮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和乡村旅游;江淮果岭将六安地区林果产业有机结合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九十里山水画廊、“312”长廊,构建乡村田园综合体;西山药库将优质道地中药材深度融合大别山原生态资源,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我市还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脱贫攻坚。 “四大平台”建设已带动近30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其中,茶谷建设带动区域内农户年人均增收1200元;淠淮生态经济带稻虾产业带动区域内年人均增收1000元;果岭建设带动区域内农户年人均增收1500元;西山药库建设带动核心区农户年户均增收2万元。“四大平台”建设探索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功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推进“两山”成果转化 远望烟霭缥缈,耳畔溪水潺潺,风中花香阵阵……初夏,走进霍山县陡沙河温泉小镇,如同走进“世外桃源”。 陡沙河温泉小镇地处大别山腹地,青山环绕,翠竹成荫。基于这里独特的温泉资源,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开发综合性文旅项目。在规划之初,就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建设主旨,始终将绿水青山作为项目发展的源泉,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环境的原本魅力。在项目负责人看来,大自然的绿水青山不仅要守还要守得住,更要守得长久,这就必须坚持以生态为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如此才能长久地为更多的人们带去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多年来,霍山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生态文明之路,让绿水青山不再是获取金山银山的牺牲品,成为发展经济的新动能、优化经济的推动力。2020年底,霍山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标志着霍山县实现了从“拥有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到“保护绿水青山、挖潜金山银山”的成功转型。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霍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市统筹各方资源力量,结合不同县区的资源禀赋,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生态化,通过搭建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政府管理服务平台,强化法制保障、监管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努力为“两山”理论转化提供良好的绿色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撑,打造“两山”理论的老区样板。 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六安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市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握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这个战略基点,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具体体现到《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中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中去。我市将进一步发挥六安独特的生态优势,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沪苏浙对标对接、合作共进,坚持高质量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围绕建成“两地一区”,主攻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加工制造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质增效。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周坤 摄 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 张巨江 摄 史河白鹭飞。 张光照 摄
本版责任编辑 陈录梅 版式设计 张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