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开山种茶创伟业 一片叶子写春秋
本报记者 杨子 黄雪彦
皖西日报
作者:王丽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群山怀抱中,一条崭新的道路蜿蜒而上,沿途两旁树木长势正旺,郁郁葱葱。6月14日,正值农历端午佳节,记者在舒城县舒茶镇“九·一六”茶园里见到前来赏花踏青、品茶买茶的游客络绎不绝。 坐落于舒茶镇的“九·一六”茶园,先后荣获过“中国最美茶园”、“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和“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家乐)景点”等荣誉。但对于舒茶人民来说,它又远不止一个茶园或景点这么简单。1968年,为响应毛主席“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伟大号召,在毛主席视察舒茶10周年之际,舒茶人民在毛主席当年指点的青岗岭开辟了一个梯式茶园,这便是今天的“九·一六”茶园。 劈山凿路 开山种茶 现任舒城县舒茶“九·一六”茶园场长、舒城县九一六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中共舒城县九一六茶叶专业合作社支部书记的吴福广回忆起那段时光,一切都还历历在目:“当年,全国掀起人民公社浪潮。9月9日,舒茶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人民公社,没想到9月16日,毛主席就来到了这里。”说起舒茶这一光荣的往事,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往事,但对那段历史却如数家珍,“当年我才8岁,后来听父亲母亲说,毛主席视察舒茶人民公社时,不仅参观了公社展览馆,看了公社远景规划模型,还来到了当时的制茶厂,指着一台机器问:‘这是什么机器?’时任舒城县委书记处书记杜来春答道:‘这是揉捻机。’随后,有两个少先队员用手推转给毛主席看。走出制茶车间后,毛主席驻足眺望西边的青岗岭,指着山上问:‘那是不是茶树?’当听到“是”的回答时,他高兴地点点头,说:‘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到了1966年9月16日,舒茶人民决定利用两年时间,在毛主席当年指点的青岗岭开辟高标准梯式茶园,向毛主席视察舒茶十周年献礼。 “主席的亲临视察,是对舒茶当时在全国率先、全省第一个成立人民公社的敢为人先精神的充分肯定和鼓舞。主席的伟大指示,是对舒茶未来发展道路和方向的高度引领和企盼,开启了茶乡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我们当时最先进的工具就是人力小板车。”吴福广告诉记者,开辟茶园这项工程很苦很累,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当时舒茶有9个大队,每天出工人数不少于500人,最高峰多达1000人,所有的农民们手拉肩扛,劈山凿路,攻坚克难,齐心协力,最终于1968年初步建成了一个高标准梯式茶园——青岗云梯,工程包括九道石坝,九十二道土坝,建造茶园71.5亩。1975年秋至1976年秋,青岗云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再建了七道石坝,建造茶园105亩。 青岗云梯建成之后,九·一六茶园在青岗云梯周围,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共建石坝25道,筑土坝109道,建成高标准梯式茶园176亩,共动用土方80余万方,干砌石方3.8余万方,最大石坝梯田面积11亩,而青岗云梯也成为今天的龙舒十景之一。 科技兴茶 香飘万家 一代伟人的驻足,让舒茶这片热土上红色基因和绿色发展代代相传。最高峰时,兴起大大小小茶庄218家,形成206国道绵延数十里的茶叶销售长廊和“千人搞销售,万人吃茶饭”的空前盛况,成为江北茶区首屈一指的茶叶内销外售主产区。 上世纪末,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量大质次的舒茶炒青绿茶已不再是人们青睐的对象,茶叶市场日渐萎靡,茶园逐步荒废,面积逐年萎缩……场里的技术骨干、业务精英吴福广,便是在这时接下了“九·一六”茶场的指挥棒。 “既然低档炒青绿茶已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那只能另辟蹊径,走精品路线,靠生产名优茶寻找出路。”吴福广这么想着,也付诸了行动。 要生产名优茶,还得依靠优良的茶树品种支撑。在茶树良种选育上,吴福广根据江北茶区夏秋季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常出现早春晚霜的气候特点,运用单株分离、系统选育法,培育出茶树良种(品系)6个。其中“舒茶早”、“山坡绿”通过全国茶树良种审(鉴)定,已在全国茶区大面积推广引种;“特香早”也于2015年通过省级茶树良种鉴定。他还先后引种福鼎大白茶、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国家级和地方优良品种(系)50多个,建设15亩的茶树良种种质资源圃,观察研究茶树良种在当地的适应性,为当地茶农引种茶树良种提供科学依据。“像舒茶早’发芽早、芽头壮、产量高,全国各地产区都在引种,现在推广面积达到了300万亩。我们每年能卖2000万株茶苗,这样又给贫困户增收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有了良种和技术支撑,制作名优茶便水到渠成。1997年,吴福广依托“舒茶早”、“山坡绿”等茶树良种,研制出“舒茶早芽”、“山坡兰香”等系列名优茶。当年5月,在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上,“舒茶早芽”首次参评并获金奖;同年6月,“山坡兰香”在全国第二届“中茶杯”茶叶评比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该系列名优茶取得的成绩,大大提高了舒茶茶叶的知名度,扩充了市场份额,也使得以“九·一六”茶场为龙头的茶产业,取得了空前辉煌的发展,在舒城乃至安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0年以来,吴福广根据市场需求,依托技术和资源优势,研制开发了红茶、瓜片茶、茶花茶、绞股蓝等系列新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青睐。该系列新品与“舒茶早芽”系列名优茶一起,构建了“九·一六”茶场“四季有茶事、长年产新茶”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了“九·一六”茶场系列名优茶的“五朵金花”。 茶旅融合 兴农富民 当年,毛主席面前那片闲置的荒山秃岭,早已换了容颜、焕发着勃勃生机。6月中旬,记者来到茶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刻有“九一六茶园”字样的石雕,园区内形成了一个沥青道路循环路网,漫步其中,道路周边绿树成荫,绿草遍地,园区内照明灯、景观灯高矮错落有致,丰富多彩,相映成趣。雨后的九一六茶园,更是泛起层层薄雾,将绿色的茶园掩映在云雾之中,愈显一份恬静和自然。 201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绿色发展六安茶谷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舒茶作为六安茶谷重要节点乡镇,认真贯彻,全力推进。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广场、人民公社史料陈列馆、九一六“映山红”培育教育基地、茶谷小院、品茗室、“青岗云梯”茶园大坝、杜鹃谷、兰花谷……如今的“舒茶人民公社”景区,不仅仅是优质茶叶的产地,更以丰富而又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而舒茶九一六茶场,作为“舒茶人民公社”景区核心区域,2015年被安徽省农委、旅游局确定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7年被评为全国最美茶园,4A景区也已于2020年通过专家评审,待批复授牌。 “这就是我们的舒城小兰花茶,兰花形、兰花色、兰花味,让人喝过便忘不了它。”这些年,舒茶因茶致富,不只销售舒城小兰花,卖茶苗也成为了当地营收的重要手段。舒茶镇党委副书记束钰告诉记者,如今的九一六茶园,以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主导,以茶产业和休闲体验农业为基础,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综合产值2.6亿元。茶产业发展以带动贫困户就业、土地流转、帮助发展茶园、茶叶订单生产与销售等措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景区项目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又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商品销售等就业岗位的增加。 近年来,景区每年旅游业和茶叶生产发展直接带动就业的贫困人口有30多人,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为旅游服务带动贫困户20多户,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各村茶产业发展以土地流转每年惠及贫困人口50多人,人均增收600多元;以茶叶订单生产、茶叶技术服务和统一品牌销售等惠及贫困户120多人,户均增收1500多元;以免费发放良种茶苗给贫困户加快高效茶叶基地发展,每年带动贫困户200多户…… 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如今,在舒茶镇,茶叶已变成了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叶子”,让“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茶旅融合更是为舒茶茶产业发展拓展出了一条崭新路径,托在茶叶上的山城美景,正在成为舒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新的名片。 “九·一六”茶园2017年获农业农村部中国最美茶园称号。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骑游“九·一六”茶园 采茶舞 晒茶的姑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