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蛟龙横卧锁淮水 岁岁安澜绘新景
本报记者 储著坤 张静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鸟瞰临淮岗 熊志刚 摄 “以前没有洪水控制闸,每当洪水到来时,村里很多房屋、庄稼都会被淹没,而遇上干旱时田地缺水严重。不过,现在这些情况都不存在了。”霍邱县临淮岗乡张台村党支部书记张安芳深有感触地说,该村有3000多人,居住区和田地都处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下游,如今,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洪灾和旱灾了。这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给临淮人带来福祉的一个缩影。 临淮岗,有“淮河边小山丘”之意。这里属于淮河中游与上游交界的地方,上游的淮河两岸,地形为两岗夹一洼,可滞蓄大量洪水,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坝址。作为中国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生动讴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治淮精神”,不断书写着淮河流域保护与治理新篇章,为当地和淮河沿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保障支撑。 治淮丰碑 淮河的水,温柔时,婉转娴静如深闺处子,成就了“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佳话,滋养着两岸千万儿女。然而,这种赞美又时常与灾难一词相伴,那就是淮河的水,奔放时,如同脱缰野马,造就了“水来成河、水去成滩、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据史料记载,淮河自古本是一条益河,受黄河夺淮等因素影响,逐渐变成了一条“坏河”,曾给两岸带来数不清的灾难,可谓“古之淮河,水畅其流,自黄河夺淮,洪水频仍,殃及生民,为害大矣”。淮河易洪、易涝、易旱的状况,也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被认为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为了治理淮河,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国家于1958年动工兴建集灌溉与防洪为一体的临淮岗水库,1962年因经济困难而停缓建。1969年形势好转,同年10月国务院召开治淮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要求在“四五”期间完成淮河中游蓄洪控制工程。1971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将临淮岗水库工程定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并将其列为19项治淮骨干工程之一。 2001年12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停工40年后重新开工建设。2001年水利部批复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同年12月2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7年6月20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行,结束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该工程交由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管理。2010年10月,通过水利部国家级水管单位考核验收,率先实现安徽省国家级水管单位“零”的突破。 从事水利工作多年的柳传明,是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技术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在2005年管理局成立之初便调入这里。“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主体工程地处淮河王家坝和正阳关之间,跨霍邱、颍上、阜南三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坝区占地及移民安置工程、安徽和河南两省淹没影响处理工程,工程总投资22.67亿元。”柳传明自豪地介绍道,工程建成后,可以使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下主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根据统计,当淮河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时,可减少淹没面积1290平方公里,确保淮北大堤保护区内1000万亩耕地、600多万人口以及沿淮重要工矿和城市安全,一次性防洪减灾效益306亿元,多年平均年减灾效益2.8亿元。 工程上马之际,淮委就将“建设淮河干流上的现代化精品水利工程”作为奋斗目标。科技创新更是临淮岗工程建设的有力支撑。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先后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称号,水利部、安徽省和淮委科学技术奖7项,以及水利部优质工程“大禹杯”、安徽省优质工程“黄山杯”等。 大坝绵延,淮水卷来千层浪,水闸矗立,控泄自如保安澜。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而这项治淮工程被业内人士视为淮河治理的标志性工程、防洪保安的关键性工程、治淮工程建设的示范性工程,堪称淮河上的“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工程的建设在治淮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使淮河的防洪体系得以完善,同时也正式确定了淮河流域的防洪规划和治理布局。 润泽千秋 “凌空遥望,心骀神动。主坝、南北副坝如蛟龙横卧,船闸、深浅孔闸、进洪闸似巨虎雄踞。”盛夏时节,站在淮河南岸,放眼远眺,只见巍巍绵延的堤坝、默默矗立的大闸、片片如茵的滩地、群群翱翔的白鹭,大坝上车辆川流不息,闸门上下淮水静如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粉画。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南北副坝、主坝全长近80公里,似长虹,若蛟龙,静卧淮水之岸。从霍邱县,经颍上县至阜南县,穿越8个乡镇,横贯东西、纵跨南北,与淮水共蜿蜒。在副坝、主坝之中,又镶嵌着100t级城西湖船闸、500t级临淮岗船闸、12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14孔姜唐湖进洪闸5座大型水闸及52座中小型涵闸。这些水闸功能各异,或是通航以达上下,或是调度以保安澜。 临淮岗船闸,作为临淮岗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淮河通航重任。2012年——2016年五年间,临淮岗船闸货物运输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努力实现船闸社会效益最大化。 “俺做梦也没想到,草房变楼房,往后下再大的雨、发再大的水,也不用发愁了!”2005年底,霍邱县姜家湖乡何家圩临闸村村民张宝金一家搬进移民区新居。最初得知工程建设消息,当地众多群众走出家门,和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们通过人拉、车推、机械化作业的方式,助力完成这一伟大壮举。广大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汤汤淮水,诉说着临淮岗人民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精神。而工程所在地各级政府,更是精心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和影响处理工程。 长虹静卧汹涌的波涛之上,又如一把神锁,将桀骜不驯的淮河牢牢锁定,让她顺从人意地奔流。2020年7月19日,淮河以南普降中到大雨,淮河干流安徽段水位快速上涨。按照国家防总命令,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放水,7月20日12时,淮河邱家湖蓄洪区启用,13时姜唐湖行洪区启用……科学调度、政府协调、群众配合,淮河安徽段先后启用7个行蓄洪区分洪,淮河干流洪水得以分流,有效控制了水位的持续上涨。 近年来,开展试验蓄水,更进一步推进工程综合利用。2011年,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水情,提出大力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全面实施“三防一供”新一轮治淮工程,增强淮河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在关键的时刻,放了关键的水”。2012年累计向下游紧急供水1.2亿立方米,有力支援了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抗旱工作,为淮南、蚌埠两地城市供水及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水源。2016年国家防总批准修订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提出,在不影响防洪和排涝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批后,可根据沿淮地区抗旱和防污的需求,适当发挥临淮岗等拦河工程的蓄水和减污作用。蓄水后临淮岗工程上游100千米河段形成200平方千米的水面,使得上游淮北地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上游形成的大片湿地对保护和改善淮河干流水质、构建淮河生态屏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先后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成为淮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端午假期期间,就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宏伟的水利工程和如画的淮河美景。 “亦滞亦宣,灵活调控,铸洪水防御体系坚实之基,将中游防洪标准臻至百年一遇,惠及流域人民,功垂千秋。”矗立在千里淮河上的巍巍丰碑,确保着淮河安澜,也见证着沿淮经济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生活。 工程位置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