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工程:
“人间天河”绘奇迹 江淮大地树丰碑
本报记者 邱 杨
皖西日报
作者:田凯平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航拍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说起淠史杭工程,六安人无人不晓,它是皖西人民创造的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淠史杭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出现。它的修建,不仅造就了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孕育出了伟大的淠史杭精神。它与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沿续着老区的红色基因,是皖西人民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一代文豪郭沫若为淠史杭工程所作的诗赋云:“排沙析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冈增产万斤粮。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头电发光。汽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 为弘扬淠史杭精神,打造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我市在淠史杭工程开工60周年之际,完成了淠史杭工程展览馆的重新布展。通过“亲水”、“苦水”、“治水”、“乐水”四个部分,全面展现了淠史杭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效益发挥的历史瞬间。建成后的淠史杭水利工程展览馆既是展示淠史杭水利工程全貌的窗口,也是具有水利特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展示基地。 改变了江淮大地的“人间天河” 6月下旬,记者来到位于六安市裕安区的横排头景区,虽不是假日,但仍可见三五游人在此休闲游玩,树木掩映中,矗立着一座仿古的建筑——“清源楼”,这里也是淠史杭工程展览馆。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进入的是淠史杭工程展览馆。为什么会把展览馆建在这里呢?因为横排头景区是淠史杭工程的渠首所在地,也是被刘伯承元帅称为‘丰收之源’的地方,60年前,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从这里开挖......”对于淠史杭工程展览馆讲解员姚宝林来说,这段解说词她说过无数遍,可谓是烂熟于心。但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游客,通过讲解淠史杭工程,带动大家了解淠史杭精神,产生共鸣,是件“新鲜”又很有意义的事。 走进展览馆,一件件展品诉说着“水”带给百姓的苦与乐,也记载着淠史杭工程背后的传奇故事。 六安地处江淮地区,为大别山余脉,境内岗峦起伏,丰水年份洼地洪涝成灾,枯水年份干旱成片。据史料记载,新中国前的500年间,六安平均二三年就有一次水旱之灾,其中旱重于涝,为害也更频更烈。 1958年8月19日,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皖西儿女在横排头挥锹动工,淠史杭工程淠河渠首工程开工典礼在六安县苏埠镇南5公里的横排头隆重举行,拉开了淠史杭工程艰难的创业历程。 从1958年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里,建设者以建设时期每亩不足40元的国家投资,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施工任务。这些土方如围成1米见方的长堤,可绕地球10多圈。建设者创造了堪称水利建设史的千古绝唱,孕育出伟大的淠史杭精神,书写出新中国治水史诗。 淠史杭工程由水源工程、渠首枢纽工程、渠道和各种水工建筑物组成。由上游6大水库作为主水源,由3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20多万座塘堰、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组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000余万亩,安徽、河南两省的合肥、六安、淮南、信阳4市17个县、区2000万人口受惠,昔日千里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 2019年,淠史杭灌区被授予“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称号。建成60多年来,淠史杭工程始终保持着旺盛活力。如今,灌区服务功能已由农业灌溉服务型向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服务型转变,以良好的水资源保障区域内城镇化、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发展。 手拉肩扛铸就的淠史杭精神 在手拉肩扛的年代,皖西人民用一锹锹土,一袋袋泥,建成了淠史杭工程,并孕育了淠史杭精神。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淠史杭精神凝聚起皖西人民的澎湃力量。 淠史杭灌区原工程总指挥赵子厚的女儿赵涛在为《情系淠史杭》一书作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在以我父亲赵子厚为首的淠史杭工程指挥部党委领导下,在淠史杭艰苦卓绝的创业岁月里,他们坚持革命精种,科学态度。充分发扬了我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在艰苦的创业阶段,从党的领导干部,到工程技术人员,到工地上的百万民工,整个工地,所有的建设者们是一个战天斗地的英雄群体......他们心怀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忍不拔,处险不惊,甚至把生死置之度外,充分体现了真正的共产党人牺牲自我、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确保了工程顺利成功建成!” 淠史杭工程展览馆除了用照片、文字、图表数据等传统的展示手法外,还采用了音频、沙盘、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展示手法,让淠史杭精神在记者面前具象化展开。那时,民工们挑着粮食和铺盖,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所谓工地,不是荒岗,就是沙滩,头上一片蓝天,四望满目荒凉。没有住房,民工们就披荆斩棘,用芦席和茅草搭起一座座工棚,八面来风,上下冰凉。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面对原始的施工工具,他们开展技术革新,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发明了专攻“麻僵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用聪明才智克服了工程建设中的千难万险;面对短缺的建筑材料,他们无私奉献,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熬,没有木料自己捐,保证了骨干工程和重要建筑物的建筑用材。当时,平均日上工50万人,最高日上工达到80万人,皖西人民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凿开了横亘的山岭,填筑了高深的峡谷。 在工程建设中,还涌现了如黄昌栋、刘美三、刘胡兰战斗连、董存瑞战斗连等无数施工英雄和模范团体。“淠史杭工程修建时,黄仁芳是鲍店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参与樊通桥切岭工程,大约1500多人,以六营为编制单位,吃住都在工地上,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累了就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休息会。修建淠史杭工程时,正值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起初民工每人每天是一斤大米,后来连八两都没有了。饿了,就去挖野菜、扒榆树充饥,但他们一直奋战在工地上。因为大家相信‘只有跟着党走,我们才有奔头。’”随着讲解员讲解的深入,来自金安区张店镇的游客王先生及其妻子听得入神。交谈中,王先生表示,以前知道淠史杭工程修建条件苦、工程浩大,但来这里参观才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当年皖西儿女艰苦奋斗、牺牲自我造福百姓的淠史杭精神,让人感动,更令人振奋。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新亮点” 近年来,各地全面掀起“红色旅游热”,红色旅游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淠史杭工程展览馆作为我市著名的红色景点,成为游客爱去的“打卡地”。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生动地展现淠史杭精神,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深挖淠史杭精神内核,助推革命精神传承。我市在加强红色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的同时,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力促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展了纪念淠史杭开工六十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暨“采风淠史杭”大型采访采风活动。书籍《情系淠史杭》以及纪录片《人间天河——淠史杭》、电影《那条河》、微电影《淠史杭,一个神奇的名字》、大型庐剧现代戏《淠史杭之恋》等丰富多样的文艺创作成果,让更多的人知道淠史杭,了解淠史杭。 从“孤景”到“群景”,丰富红色旅游产品。淠史杭工程展览馆、淠史杭工程纪念碑和“淠史杭”号积极融入裕安区的红色旅游发展之中。近年来,裕安区着力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弘扬、党员活动基地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特色线路,盘活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了红色旅游从“孤景”到“群景”的转变,将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由点到面串联起来,推出了以大别山湿地为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以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借“红”推“绿”,以“绿”促“红”,丰富特色旅游产品,全方位提升文旅品牌效应。 站在淠史杭淠河灌区渠首——横排头枢纽远眺,一渠碧波缓缓流淌,回首,远远可见淠史杭工程展览馆和苏家埠战役纪念园,是传承老区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如今,它们与横排头景区、大别山湿地公园观景台,都成为了大别山湿地旅游线上的一环,呈现出一幅“红”“绿”交融的美丽画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旅游路线,能够让游客直观、全面地感受和了解淠史杭工程和淠史杭精神,深切地感悟裕安的红色文化、红色遗址和红色精神,对弘扬裕安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的锦上添花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