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朱蕴山:
皖西传播马列主义先行者
赵丰才/文 本报记者 陈力/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朱蕴山纪念馆航拍图。 六安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六安30年红旗不倒,30万先烈捐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六安之所以成为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列主义在皖西传播得很早。 朱蕴山(1887-1981),安徽六安人,是著名的中国政治活动家,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革命的坚强战士,参与筹建农工党,是民革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青年时代的他,在家乡毛坦厂发起新学运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后,以李大钊为首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早期马克思主义。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启的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和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为开启民智,朱蕴山积极投身到办学育人的队伍中。1917年冬,朱蕴山接受陈独秀等人的建议,与省内知名人士刘希平、光明甫、卢仲农、王肖山等商量到六安创办一所倡导民主与科学、培养新人的新型学校——安徽第三甲种农业学校。 1918年2月,朱蕴山返回六安,在沈子修、桂月峰等支持下,借赓飏书院为校址的安徽第三甲种农业学校于1919年春季始业。“三农”所聘教师都是进步青年,如阿英(钱杏邨)等人。沈子修任校长,桂月峰任学监(相当于后来的训育主任),朱蕴山任文牍(相当于后来的秘书)兼修身(相当于后来的政治课)教员。 赓飏书院是皖西有名的书院,初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改办为学堂,也曾是朱蕴山就读并考取秀才的学府。伴随时代的变迁,以读经为主的旧式教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赓飏书院也停止了办学。赓飏书院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颇具规模。安徽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的创办为古老的赓飏书院焕发了生机。“三农”学生以本地青年为主,也有少量外地学子前来求学。 朱蕴山与陈独秀一直保持联系,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一爆发,安徽立即行动。六安“三农”教职员工和学生会积极响应。他们一面和六安各中小学校联系通电北京,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一面上街游行。“五四”运动期间,为了斗争的需要,“三农”成立了学生会,朱蕴山带领学生翟启善、黄人祥、桂伯炎、吴岱新等人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使斗争持久坚持下去,发起组织“六安学生联合会”。为唤起民众,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在沈子修等人的支持下,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工、农、商群众中宣传演讲,号召群众抵制日货。 1920年初,朱蕴山和学生联合会主席翟启善、学生会宣传部长黄人祥组建“中国革命小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安徽最早的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该研究会阅读了由朱蕴山从上海、北京带回的书刊以及订阅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在学生中传播科学、民主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响应“五四”运动、声援安庆“六二”惨案、“反贿选”等斗争,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后来这个小组的成员,大多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三农”经过“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政治空气更加浓厚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在学生中广为传播。读书会、研究会等各种进步组织,纷纷建立起来。朱蕴山、桂月峰等骨干教师经常举行报告会、恳谈会,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许多师生逐渐由积极支持者,成为一个积极参加者、领导者。为让同学们接触社会,朱蕴山、桂月峰等还经常组织同学们到工人、农民中去开展调查,写时政评论文章,陈述工农疾苦。在学生和周围工农群众中,建立校友会,使学生运动获得社会支持。后来的反倪、反马斗争(安徽军阀倪道烺、马联甲挪用教育经费办团防)、反安徽三届议员贿选、驱逐六安县知事骆通等斗争,“三农”学生获得广泛支持,取得胜利。 “五四”运动以后,“三农”成立的学生自治会、读书会各种进步社团,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还办起了平民夜校,深入社会,组织了六安农会,号召农民争取实现“永佃权”和“耕者有其田”。1920年秋天,学校组织了爱国剧社,在六安县公演了话剧(当地群众称之为文明戏)《朝鲜亡国惨史》、《不平鸣》、《新家庭》等。这些剧目都由“三农”师生们自导自演,在六安县开创了上演现代戏之先例,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兴趣,纷纷前来观看。 在“三农”,同学们不仅阅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和裴多斐的文章作品,还接触了大量列宁、高尔基、陈独秀、李大钊的文章,十月革命的历史,以及《新青年》、《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书刊杂志。“五四”运动的革命洪流,不仅冲决了同学们思想的藩篱,还教会他们放眼中国与世界,放眼未来;十月革命的炮声,不但惊醒了国人,还使“三农”学生看到资本主义的黑暗是可以打破的。 1921年夏,朱蕴山应光明甫、李光炯、刘希平之邀到达安庆,与光明甫、宋竹荪等在安庆创办《平议报》,评议安徽政局,宣传革命思想,并积极支持全省教职员联合会和全省学生联合会,推动安徽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报社周围很快聚集了如许继慎、柯庆施、周新民等一大批有志青年,乘“五四”风起,社会主义思潮风行,马克思主义成了显学,留日学生高一涵、高语罕编写的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基本理论的书刊陆续传到“三农”。六安的鼓楼书店也出现了鲁迅、茅盾、郭沫若的著作和《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期间,朱蕴山常回“三农”参加小组活动并带回《唯物主义基础知识》、《共产主义ABC》、《俄乡纪行》、《赤都心史》等马列书刊供小组学习研究。 之后,胡苏明等人在六安仓坊拐开办一所进德小学,聘请朱谨怀和部分“三农”学生等进步青年为教师,系统向城关青年、工人和市民灌输马克思主义新思想。霍山赵辅仁、黄楚三等教职工在霍山第一高小、女子高小成立“新文化学社”,把马克思学说列宁小史编入正课。 随着中国革命洪流滚滚,朱蕴山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八一”南昌起义,组织在沪皖籍师生组成义勇军策动十九路军支援“一·二八”淞沪抗战,发起中国民族革命大同盟,推动国共合作,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筹建民主政团,促蒋抗日,筹建民革,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监察委员,民革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朱蕴山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为国为民奉献的一生。青年时代,他立下“拼将热血酬心愿,甘戴南冠到白头”的志向,成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追随者、皖西大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民主革命志士。一生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和历史共同前进”。 (作者系六安民革专职副主委) 丹心追梦 无悔许国 ——参观朱蕴山纪念馆有感 曹辰 汪娟 中国革命小组诞生地—六安三农旧址,位于裕安区鼓楼街道。(资料图片)
仲夏的大别山区,层峦叠翠,万木葱茏,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晨,记者驱车从市区出发,经过近1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位于金安区东河口镇的朱蕴山纪念馆。 伫立在朱蕴山纪念馆前的二级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竖立在广场中央的朱蕴山铜像,老先生拄着拐杖,身形挺立,目光坚毅,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朱蕴山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坚毅性格。 经过广场,迈上台阶便看到了朱蕴山纪念馆,在一片绿意盎然的苍松翠柏之间,一座深具徽派建筑特色的白墙灰瓦四合院镶嵌其中,庄严的建筑特色和静谧的自然环境让纪念馆显得格外肃穆。 朱蕴山生于1887年,六安县人。是中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资深革命家、民主斗士。朱蕴山是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是民革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曾任民革第一至第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届副委员长。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救亡运动奔走呼号,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呕心沥血。为了追求独立民主的新中国,他积极与李济深、何香凝等人联合筹建民革,为分化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座颇具规模的朱蕴山纪念馆于2013年建成,坐落于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嵩嶚岩村。纪念馆位于嵩嶚岩冲中段,与朱蕴山故居隔岭相望。整个纪念馆以实物、图片和声光电效果,多角度展示朱蕴山的生平事迹。 迈入纪念馆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在朱蕴山事迹浮雕墙上的四个大大的红字——丹心追梦。寥寥数字,精确概括了朱蕴山为国为民、不断革命的一生,也是整个纪念馆的主基调。纪念馆以“丹心追梦”为主题,分为青春热血、向往光明,开启民智、传播新学,追求真理、身体力行,风雨同舟、共赴国难等多个章节,通过翔实的史实、鲜活的实物,将朱蕴山近百年的人生历程做到最大限度地还原和概括。 从热血青年时期的投身革命,到刺杀巡抚时的英勇从容,从联共反蒋时期的胸怀大义,到建国后的矢志为民,在他的一生中,有过对国家前途的迷茫,有过对革命失败的沮丧,有过对失去至亲的悲痛,有过对自身立场的徘徊,但从未改变的是他那一颗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 “南北东西一野鸥,虚名虚利不需求。愿将一片丹心火,化作人间老马牛。”这是朱蕴山对他深爱着的国家和民族的真情告白。从辛亥革命到土地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朱蕴山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国家和人民走上幸福和平的发展道路。此后,他始终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朱蕴山传奇的革命经历,将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本版部分资料图片由六安市委史志室提供)
|
|
|